[实用新型]一种自密封承压短节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27790.4 | 申请日: | 201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15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何汉平;张华卫;李梦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33/12 | 分类号: | E21B3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套 芯轴 油管 连接部件 方向移动 自密封 承压 液流通道 油管连接 封隔器 脱离 憋压 短节 外周 坐封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密封承压短节,包括外套、内套、芯轴、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外套的一端与油管连接,并且,外套套设于内套外周,外套与内套通过第一连接部件固定。芯轴布置在内套内,并且芯轴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内套连接。芯轴上靠近油管的端部具有与内套上靠近油管的端部能够形成配合的部分,并且,芯轴能够朝远离油管的方向移动与内套形成配合,芯轴和内套能够同时朝远离油管的方向移动脱离外套。能够确保实现封隔器坐封后憋压作业,之后能够脱离油管建立液流通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田钻井完井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密封承压短节。
背景技术
通过下入专用短节,投球或杆和钢丝作业送堵塞杆到专用短节中,进行密封和憋压,实现封隔器坐封是目前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广泛采用的完井工艺,尤其是在高压深井中应用普遍。但是现有的工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投入的球或堵塞杆因某种原因不能投到位,尤其是在井斜度较大的井眼中,所投钢球和杆不能依靠重力到达球座或杆座,即使到达球座或杆座,密封效果也很差,无法实现密封后憋压作业。为了提高坐封封隔器完井工艺的适应性,降低完井作业中额外的作业工作量,减少作业成本,需要针对现有承压短节设计的缺限,实用新型一种新的井下管柱承压堵塞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密封承压短节,能够确保实现封隔器坐封后憋压作业,之后能够脱离油管建立液流通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密封承压短节,包括外套、内套、芯轴、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外套的一端与油管连接,并且,外套套设于内套外周,外套与内套通过第一连接部件固定。芯轴布置在内套内,并且芯轴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内套连接。芯轴上靠近油管的端部具有与内套上靠近油管的端部能够形成配合的部分,并且,芯轴能够朝远离油管的方向移动与内套形成配合,芯轴和内套能够同时朝远离油管的方向移动脱离外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密封承压短节,外套连接在油管之下,通过芯轴克服第二连接部件的阻力移动与内套形成配合实现自密封从而实现正向承压完成封隔器坐封,并且与此同时可以承担反向压力,有利于上部完井作业实施,完井作业完成后,再从井口打压,芯轴连同内套一起落入井底,从而建立油气井进入油管通道。因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投球或杆不能投到位,尤其是在井斜度较大的井眼中,所投钢球和杆不能依靠重力到达球座或杆座,即使到达球座或杆座,密封效果也很差,无法实现密封后憋压作业的问题。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还可进行如下所述的进一步地改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密封承压短节,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芯轴上套设可溶解金属套筒和固定装置,并且芯轴上设有用于定位可溶解金属套筒的限位槽,固定装置位于芯轴上远离油管的一端。可溶解金属套筒和固定装置之间设有弹性支撑部件,并且弹性支撑部件设有能够使芯轴朝远离油管的方向移动与内套形成配合的预压缩量。
具体地,完井作业前将自密封承压短节连接在油管下部,下入完井管柱至预定深度。待一定时间后,可溶解金属套筒在井下流体作用下逐渐溶解,芯轴在弹性支撑部件张力作用下克服第二连接部件的阻力向下移动,与内筒接触,封隔上下通道。承压短节自密封后,从井口打压,打压坐封封隔器。之后进行上部作业,如打开滑套,替换环空保护液等。上部完井作业完成后,再从井口打压,芯轴和内筒一起克服第一连接部件的阻力向下落入井底,留出油气进入油管的通道。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固定装置包括限位套筒和螺母,限位套筒位于弹性支撑部件与螺母之间,芯轴上设有用于连接螺母的螺纹。通过螺纹连接等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弹性支撑部件,安装和拆卸简单便捷,并且使得弹性支撑部件的安装牢靠稳定。
具体地,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支撑部件构造为弹簧。这种结构形式简单,制造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277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堵塞器
- 下一篇:一种封隔器及其锁爪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