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真空式充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40073.5 | 申请日: | 2017-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38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曹鹏飞;郝海涛;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F17C7/00;F17C13/00;F17C13/02;F17C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邦道律师事务所 11437 | 代理人: | 段君峰;刘玲 |
地址: | 20151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阀 压力表 充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 真空泵 真空式 罐体 气源 充气 进气口连接 充气单元 抽气单元 进气口 进口 气体消耗量 充气设备 充气效率 出口连接 设备内部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式充气系统。为了解决采用现有方法进行设备内部充气时,存在气体消耗量大,充气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式充气系统。该系统包括抽气单元和充气单元;抽气单元包括真空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一压力表,真空泵的进气口与第一控制阀的出口连接,第一控制阀的进口与罐体的进气口连接,第一压力表位于真空泵和第一控制阀之间;充气单元包括气源、第二控制阀和第二压力表,气源的出口与第二控制阀的进口连接,第二控制阀的出口与罐体的进气口连接,第二压力表位于气源和罐体的进口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充气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充入气体的使用量,降低充气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充气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式充气系统。
背景技术
充气保护是鉴于设备内部的清洁度将直接影响设备运行后的质量和周期,为防止设备内壁氧化生锈,而采取的对设备内部进行充气的一种成品保护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充气保护是向罐体设备内部充入一定浓度的氮气,从而对罐体的内壁进行防氧化保护。
结合图1所示,目前,在对罐状设备进行充氮保护时,首先,在罐体进口位置依次串联安装压力表11、阀门12和接头13,在氮气瓶14的出口位置设置减压阀15,再通过管道对接头13和减压阀15进行连接;接着,打开阀门12和减压阀15,利用减压阀15形成的压力差,将氮气瓶14内部的氮气充入至罐体内部;然后,对罐体内部气体进行置换操作,当压力表11的压力值升至罐体内部气体压力设计值后,关闭减压阀15和阀门12,并打开罐体上的排气口,对罐体内部的气体进行自然排放;当压力表11的压力值降低至0时,关闭罐体的排气口,重新打开减压阀15和阀门12,再次进行将氮气输送至罐体内部,如此反复操作多次,在完成罐体内部气体的置换操作后,对最后一次充入罐体内部的氮气进行保留,从而完成对罐体内部氮气的充入操作。
然而,在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罐体内部氮气的充入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是采用置换空气的方式进行罐体内部空气的排放,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氮气,造成氮气资源的浪费,增加充氮成本,而且反复置换空气需要大量时间,导致充气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采用现有方法进行设备内部充氮操作时,存在氮气消耗量大,充气成本高以及充气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真空式充气系统。该系统,包括抽气单元和充气单元;其中,所述抽气单元包括真空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一压力表,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的进口与罐体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压力表位于所述真空泵和所述第一控制阀之间;所述充气单元包括气源、第二控制阀和第二压力表,所述气源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控制阀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出口与罐体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二压力表位于所述气源和所述罐体的进口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压力表位于所述罐体的进口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第二控制阀采用关联设置,使两者同时处于关闭状态或者其中一个处于开启状态,而另一个处于关闭状态。
优选的,该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并且所述第一控制阀采用电磁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通过所述控制单元实现通断切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力表采用电接点压力表,并且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压力表的压力值对所述第一控制阀进行通断切换。
优选的,该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并且所述第二控制阀采用电磁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通过所述控制单元实现通断切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压力表采用电接点压力表,并且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压力表的压力值对所述第二控制阀进行关闭操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式充气系统对罐体进行充氮保护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400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缩天然气卸车系统
- 下一篇:一种CNG智能控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