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伴热面板及自动融冰化雪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49663.4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27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马伟斌;郭小雄;付兵先;马超锋;李尧;安哲立;王志伟;常凯;张文达;牛亚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B3/30 | 分类号: | H05B3/30;H05B3/04;H05B3/02;H05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天尧;汤在彦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防水层 保护层 电伴热 发热层 电源接线 不锈钢保护罩 本实用新型 融冰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自动融冰 连接电源 密封处理 控制器 接线点 识别率 冰化 水中 浸泡 两边 自动化 冰雪 老化 配合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伴热面板及自动融冰化雪系统,其中,电伴热面板包括发热层、绝缘防水层、保护层、电源接线点和不锈钢保护罩;绝缘防水层的内部包裹发热层,保护层包裹在绝缘防水层的外侧;发热层的长和宽均小于绝缘防水层的长和宽,其任一相对两边上均设置有外加不锈钢保护罩并密封处理的两个电源接线点;绝缘防水层和保护层在面向电源接线点的相对位置上留有连接电源接线点的通道。系统中包括温度传感器、融冰传感器、电伴热面板、控制器。本实用新型通过保护层与绝缘防水层对发热层的保护,使其可安全的长期浸泡在冰雪或水中工作,不易老化及不易被啃噬破坏,采用融冰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相互配合提高了识别率和融冰化雪的自动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伴热面板及自动融冰化雪系统,属于电热融冰化雪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加热融冰化雪设备主要用于北方高寒地区的排水沟以及位于建筑物屋顶的天沟融冰化雪,以使排水沟或天沟不会因为结冰或积雪而堵塞,从而保持排水沟或天沟的排水通畅。现有的电加热融冰化雪设通常采用电伴热带作为发热体,采用温湿度传感器作为控制器,其电源采用的是220V电源。
电伴热带融冰化雪系统采用的发热体为电伴热带,电伴热带的发热线芯为PTC材料制成,PTC材料属性决定了电伴热带有比较大的起动电流,一般起动电流为额定电流的3—5倍,因为比较大的起动电流,在断路器的匹配上就必须匹配比较大的断路器,较大型号的断路器就必须有线径更大的导线与之匹配,会额外增加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
现有电伴热带的绝缘层通常是由塑料构成的,当用于排水沟或天沟融冰化雪时,电伴热带会长期曝露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例如早晚的温差变化、太阳紫外线以及长期浸泡在水中,甚至会有老鼠等小动物的啃噬破坏。因此电伴热带的塑料绝缘层及发热线芯带老化损坏速度较快,导致融冰化雪设备出现漏电或短路等故障,引发断路器自动断电,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如果有人误接触到了裸露的电伴热带,甚至会发生触电事故。
另外,与电伴热带配套使用自动加热控制系统的传感器通常是温湿度传感器,但在实际环境中的湿度传感器很难探测到结冰或下雪(因为结冰或下雪时空气湿度不一定会达到湿度传感器的探测阈值),因此导致了湿度传感器会产生误报或不报的问题,往往需要人工手动的方式来开启或者关闭自动加热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自动融冰化雪技术存在的在自然环境中老化较快以及自动化程度较低以及冰雪识别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伴热面板及自动融冰化雪系统,具体包括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伴热面板,包括:发热层、绝缘防水层、保护层、电源接线点和不锈钢保护罩;所述发热层被包裹在所述绝缘防水层的内部,所述发热层的长和宽均小于所述绝缘防水层的长和宽;所述保护层包裹在所述绝缘防水层的外侧;所述发热层的任一相对两边上均设置有两个电源接线点,所述电源接线点外加不锈钢保护罩,并通过灌注环氧树脂胶密封处理;所述绝缘防水层和保护层在面向电源接线点的相对位置上留有连接电源接线点的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伴热面板中,所述发热层的发热体为发热电阻,所述发热层上设置有一圈导电铜条,所述导电铜条与电源接线点连接,所述电源接线点、所述导电铜条和所述发热电阻形成并联导电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伴热面板中,所述保护层采用不锈钢并通过预定胶质粘接在所述绝缘防水层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伴热面板中,所述绝缘防水层采用环氧树脂并通过预定界面剂与所述保护层粘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伴热面板中,所述不锈钢通过环氧树脂胶与所述环氧树脂粘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496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