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华鲟幼鱼运输打包袋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61817.1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766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郑跃平;陈锦辉;徐嘉楠;刘健;吴建辉;倪春华;范厚勇;崔百惠;吴铠;陈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
主分类号: | A01K63/02 | 分类号: | A01K6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09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华鲟幼鱼 打包袋 本实用新型 圆形开口 外接 空心圆柱体形状 空心立方体 存储方便 上端开口 运输安全 保护区 夹网布 可密封 运输 携带 应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华鲟幼鱼运输打包袋,包括主体部分和外接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呈空心立方体形状,材质为厚度0.4mm的PVC夹网布,上部具有圆形开口;所述外接部分呈空心圆柱体形状,与所述圆形开口连接,上端开口并可密封,材质为PVC透明膜。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抢救幼鲟运输安全的打包袋,同时携带便捷、存储方便,在保护区多年中华鲟幼鱼抢救、放流工作中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华鲟运输的打包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中华鲟幼鱼运输打包袋,属于珍稀濒危鱼类活体包装运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典型的江海洄游性性鱼类,每年10-11月在长江上段产卵,孵化后的幼鱼,经过7至8个月的长途跋涉,于4月底陆续到达长江口,幼鲟在此索饵育肥,逐步完成自身的渗透压等各项生理调节后进入大海。在中华鲟漫长的生命史中,幼鲟阶段极为脆弱受到误捕、水质变化、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大,幼鲟的抢救救治是中华鲟保护工作重要的一环。在抢救过程中为了有效保护幼鲟,避免其在抢救运输阶段发生缺氧、脱水、高温等威胁,需要研制一种能够便于携带、适合野外作业、结实耐用的打包运输工具。
在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中,与经济鱼类放流不同,中华鲟幼鱼的极为珍稀,为提高幼鱼的放流质量,必须确保中华鲟幼鱼打包运输的成活率,营造良好的运输条件,最大限度减缓运输应激反应。因此放流幼鲟的运输包装也是一项技术难题,需要一种结实、耐用、携带操作方便的打包运输工具。
目前长途运输打包的方式一般是利用运输箱、运输桶,但是这类运输方式都按照经济鱼类活体运输需要进行设计,设备体积大,不方便携带,群体式运输,运输密度高,鱼体之间相互摩擦容易造成粘液脱落、体表损伤和高度应激反应,水质条件可控性差,运输过程会出现水质急剧恶化情况,对运输鱼体健康十分不利。同时,这类运输打包物资都需要额外配置持续供养设备及相关供电设备。此外,目前观赏鱼打包常用的透明塑料袋,虽然便携,但不耐刮,极易被中华鲟骨板刮破,出现漏水、漏气情况,导致运输死亡。因此,现有运输箱、运输桶、塑料袋均不适用于中华鲟幼鱼的打包运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中华鲟幼鱼运输打包工具不容易携带;群体式运输,运输密度高,鱼体之间相互摩擦容易造成粘液脱落、体表损伤和高度应激反应,水质条件可控性差,运输过程会出现水质急剧恶化情况,对运输鱼体健康十分不利;同时,这类运输打包物资都需要额外配置持续供养设备及相关供电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华鲟幼鱼运输打包袋,包括主体部分和外接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呈空心立方体形状,材质为厚度0.4mm的PVC夹网布,上部具有圆形开口;所述外接部分呈空心圆柱体形状,与所述圆形开口连接,上端开口并可密封,材质为pvc透明膜。
中华鲟幼鱼运输打包袋使用时,将其展开,注入清水至主体部分的1/3到1/2,将中华鲟幼鱼放入其中,利用便携式氧气瓶充氧,充满整个主体部分,旋转收紧外接部分,最后用橡皮圈扎口后,配合冰袋及泡沫箱等即可运输。运输到达目的地时,把整个打包袋放入目的地投放水体内进行温度平衡,使内外水温基本达到一致,然后再将中华鲟幼鱼取出投放至目的地鱼池即可。使用过的打包袋,把里面的水倒出,至阴凉处晾干,折叠后进行储藏,以备下次再用。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分长55cm,宽35cm,高20cm;外接部分的外径20cm,高30cm。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分采用1/3~1/2的水体和对应的2/3~1/2氧气的配比。
进一步的,所述中华鲟幼鱼运输打包袋能够盛放全长60cm以下的中华鲟幼鱼。
进一步的,所述外接部分设置在主体部分的上端面中心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分和外接部分均为可折叠变形的柔性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未经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18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产品活体长途运输箱
- 下一篇:一种活体鲍鱼运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