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81762.0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67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英;油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李丹;晁璐松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给水管道 供热管道 地下综合管廊 本实用新型 承重 燃气 分隔 纵断面 分组设置 预制管 空间利用率 施工成本低 并列设置 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 管线交叉 结构受力 燃气管道 污水管道 相对独立 分隔墙 腔室 预制 施工 | ||
1.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管廊本体(1)、承重分隔墙(2)和设置在管廊内的机电管线;
预制管廊本体(1)为并列设置的三舱结构,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以及位于中部的给水管道舱(13),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的纵断面均为半圆形,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相对、对称设置,给水管道舱(13)的纵断面为矩形;供热管道舱(11)与给水管道舱(13)之间,以及燃气舱(12)与给水管道舱(13)之间沿竖向轴线方向分别设置有承重分隔墙(2),将预制管廊本体(1)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腔室;
承重分隔墙(2)上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通道门;
机电管线包括供热管道(51)、燃气管道(52)、给水管道(53)、污水管道(54)、电力电缆(55)和电信电缆(56),供热管道(51)设置在供热管道舱(11)内,燃气管道(52)设置在燃气舱(12)内,给水管道(53)和污水管道(54)设置在给水管道舱(13)内,电信电缆(56)分组设置在靠近供热管道舱(11)一侧的承重分隔墙(2)上,电力电缆(55)分组设置在靠近燃气舱(12)一侧的承重分隔墙(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道舱(11)、燃气舱(12)和给水管道舱(13)的高度一致,供热管道舱(11)和燃气舱(12)的两端头分别与给水管道舱(13)的上下两长边相切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道舱(13)底部中段、沿给水管道舱(13)纵断面的竖向轴线方向、设置有通长的矮隔墙(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矮隔墙(3)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13)内部高度的1/3,矮隔墙(3)的厚度不小于矮隔墙(3)高度的1/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道(53)和污水管道(54)分别设置在矮隔墙(3)两侧,矮隔墙(3)两侧、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4),给水管道(53)和污水管道(54)分别设置在压力管台(4)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道(53)下方的压力管台(4)的高度不小于给水管道(53)外径的1.3倍,相邻压力管台(4)之间的间隔不超过给水管道(53)外径的3.5倍;污水管道(54)下方的压力管台(4)的高度不小于污水管道(54)外径的1.5倍,相邻压力管台(4)之间的间隔不超过污水管道(54)外径的4倍;所述压力管台(4)为上窄下宽的锥台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道舱(11)内、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4),相邻压力管台(4)之间的间隔不超过供热管道(51)外径的5倍,压力管台(4)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13)内部高度的1/5,供热管道(51)设置在压力管台(4)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舱(12)内、沿管廊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压力管台(4),相邻压力管台(4)之间的间隔不超过燃气管道(52)外径的4倍,压力管台(4)的高度不超过给水管道舱(13)内部高度的1/7,燃气管道(52)设置在压力管台(4)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舱结构的地下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分隔墙(2)上设置有一组通长的缆线支架(6),缆线支架(6)沿给承重分隔墙(2)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上下相邻缆线支架(6)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8176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型地下综合管廊及综合管廊体系
- 下一篇:集水型综合管廊通风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