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模块的吸热隔热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14538.7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879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国;华剑锋;田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8;H01M10/6569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10009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芯 吸热 电池模块 吸热剂 本实用新型 隔热结构 包装物 热失控 第一腔体 防止损坏 热量传导 热量传递 吸收热量 相邻电芯 气化 传导 体内 扩散 外部 应用 安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的吸热隔热结构,包括:包装物,包装物内具有第一腔体;吸热剂,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吸热剂可吸热产生气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该吸热隔热结构设置在相邻两个电芯之间后,若一个电芯发生热失控,该电芯产生的热量可传导给包装物内的吸热剂,吸热剂在吸收热量之后气化,产生的气体可将大量热量带到电池模块的外部,从而防止损坏的电芯将大量热量传递给相邻的电芯而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相邻电芯之间的热量传导,避免热失控扩散,从而保证电池模块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电池系统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电池模块的吸热隔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的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由众多电芯串、并联而成,相邻电芯之间一般设一层绝缘膜或缓冲泡棉,起到绝缘或者缓冲作用,但是如果某个电芯发生热失控,表面温度超高,会迅速穿过绝缘膜或缓冲棉并将热量传递给相邻单体,从而引起链式热失控扩展,造成燃烧甚至爆炸等安全事故。
为了防止热失控扩散,以避免热失控电芯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相邻的电芯,现有技术中在两个电芯间设置有隔热结构。但实践证明,在密集的电池模块内很难给隔热结构提供足够的空间,单薄的隔热结构无法彻底阻止热失控的扩散。特别是随着电芯单体容量的提高和能量密度的提高,电芯热失控释放的热量更加巨大,反应温度高达700℃以上,传热温差进一步增大,单纯的隔热结构越来越难满足热失控扩散的要求。
因此,如何阻止热量在相邻电芯之间传播,避免造成安全事故,成为摆在本领域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块的吸热隔热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模块中相邻的电芯容易发生热失控扩散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的吸热隔热结构,包括有装有多个电芯的电池模块,还包括有可产生气体的吸热剂,吸热剂设于电芯之间。
进一步地,吸热剂为可通过反应产生气体的吸热剂。
进一步地,吸热剂为可通过汽化吸热的吸热剂。
进一步地,吸热剂为固体、液体或粉体。
进一步地,吸热剂为水合盐相变材料。
进一步地,吸热剂为灭火剂、硅油、氟化液。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容纳物,容纳物设于电芯间,吸热剂设于容纳物内。
进一步地,容纳物为纤维、泡沫材料、胶体、微胶囊或蜂窝材料。
进一步地,吸热剂外包围设有包装物。
进一步地,包装物在一定压力下能够打开。
进一步地,包装物打开后开口朝上。
进一步地,包装物为塑料、金属或铝塑膜。
进一步地,包装物内设有支撑物,防止电芯热失控时外壳膨胀将吸热剂挤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的吸热隔热结构,包括:包装物,包装物内具有第一腔体;吸热剂,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吸热剂可吸热产生气体。
进一步地,吸热隔热结构还包括:容纳物,用于存储吸热剂和隔热,容纳物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容纳物具有多个第二腔体,吸热剂填充在多个第二腔体内。
进一步地,容纳物为多孔隔热材料。
进一步地,吸热剂为水性材料,容纳物具有亲水性;或,吸热剂为油性材料,容纳物具有亲油性。
进一步地,吸热隔热结构还包括:支撑物,用于支撑包装物,支撑物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容纳物设置在支撑物与包装物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145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