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扰动分层底泥取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18538.4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68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茂枚;赵钢;徐毅;朱大栋;汪海涛;蔡军;陈刘强;方波;刘小慢;周广宇;罗青;韩雨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创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吕学文;武媛 |
地址: | 21001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筒 泥柱 底泥 分层 取出 底泥取样器 无扰动 外筒 取样机构 内筒盖 取样 嵌套 本实用新型 管壁摩擦力 端面贴合 封口机构 活塞推力 技术要求 手提机构 变形量 扰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扰动分层底泥取样器,包括手提机构、取样机构和封口机构,取样机构包括外筒、内筒和内筒盖,内筒嵌套于外筒内,内筒分为多个内筒段,多个内筒段顺序排列且相邻的内筒段的端面贴合,内筒盖固定于所述外筒的顶端。取样作业中,底泥进入内筒形成泥柱后,整体取出无扰动分层底泥取样器,然后取出内筒。根据取样深度的技术要求,取出相应位置的内筒段,取出内筒段内的泥柱,取出泥柱时,泥柱受到的活塞推力和管壁摩擦力小,从而泥柱的变形量小,不发生底泥的扰动,而且多个内筒段使得底泥的分层过程简单,所得到的泥柱样品能准确反映底泥的实际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底泥取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扰动分层底泥取样器。
背景技术
湖泊、河流、池塘及浅海等水体的水下底泥监测及污染物含量分析是水体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底泥的分层采集一直是个难题:一方面,水上条件复杂,从水面上很难直接接触到底泥,难以创造近距离直接取样的环境;另一方面,底泥本身为流体塑性结构,极易被扰动。
目前,国内外底泥取样器主要有抓斗式取样器和柱状取样器两类。抓斗式取样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其只能采集底泥表层深度20cm左右的样品,而且存在底泥样品扰动大、样品易流失及破坏等问题,通常只用于表层底泥的取样作业。柱状取样器常用于淤泥质及半硬底质底泥中采集,其通过垂直插入底泥中的柱状透明采样管获取柱状样品,所取得的柱状样品可清晰的反应剖面的外观特征。现有的柱状取样器的柱状透明采样管为整体单段式结构,采样长度多为60cm-100cm,少数取样长度能增加到150cm。采集的底泥样品从采样管中取出时,需用活塞推出,根据活塞推行距离和采样管口段样品进行分层。由于底泥含水量较高及其流体塑性的原因,采集的底泥样品在活塞推力及采样管管壁摩擦力的作用下,会被压实并产生严重扰动。据野外试验表明,100cm长的柱状样品在推出过程中缩短5-11cm不等,缩短的长度与底泥的硬度相关,可见现有的柱状取样器在进行分层过程中,底泥产生严重扰动,取得的分层样品难以反映实际深度的底泥污染物含量。
综上所述,目前常用的抓斗式取样器和柱状取样器均存在不能实现在无扰动的情况下对不同深度的底泥进行分层取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扰动分层底泥取样器,用以解决现有底泥取样器不能无扰动分层取样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扰动分层底泥取样器,其包括手提机构、取样机构和封口机构,所述手提机构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取样机构的上端,所述封口机构设置于所述取样机构的下端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机构包括外筒、内筒和内筒盖,所述内筒嵌套于所述外筒的内侧,所述内筒包括多个内筒段,多个所述内筒段顺序排列且相邻所述内筒段的端面贴合,所述内筒盖固定于所述外筒的顶端。
其中,所述取样机构还包括定位片,所述定位片设置于所述外筒的顶端,用于对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盖定位。
其中,所述取样机构还包括滤水孔,所述滤水孔设置于所述内筒盖。
其中,所述外筒为不锈钢管或镀锌管,所述内筒为透明塑料管。
优选地,所述外筒为分瓣式外筒,所述分瓣式外筒包括第一外筒体、第二外筒体、固定槽和环形卡箍,所述第一外筒体和所述第二外筒体毕合后形成所述分瓣式外筒,所述第一外筒体和所述第二外筒体的外表面设有固定槽,且所述第一外筒体和所述第二外筒体闭合后,所述固定槽形成完整的环形,所述环形卡箍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优选地,所述分瓣式外筒的内壁设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定位的环形凸起,所述内筒还包括与所述环形凸起配合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设置于所述内筒段外表面的中部。
其中,所述所述手提机构包括手提管、第一手提杆、第二手提杆和曲柄连杆机构;其中,
所述手提管为中空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185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