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物基础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35916.X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941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叶香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6 | 分类号: | E02D27/16;E02D27/01;E02D5/7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桩 筏板 短桩 建筑物基础 拱形 预留孔 建筑物 本实用新型 膨胀混凝土 凸出 布置区域 沉降控制 锚固钢筋 承载力 核心带 锚固筋 硬质土 沉降 插筋 联结 封闭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物基础,其特征是在建筑物中部布置长桩来控制沉降,承载力采用长桩和短桩共同承担的方法。建筑物中部作为沉降控制核心带,长桩进入该区域的深层硬质土,长桩布置区域的筏板进行加强,该区域筏板形状为拱形,拱形向下凸出;长桩与筏板基础之间通过锚固钢筋联结,筏板基础在短桩预留孔部位留设插筋,短桩锚固筋锚入筏板基础的长度为700~800mm,短桩预留孔采用膨胀混凝土进行封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基础,适用于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软土地区,建筑物的地基处理至关重要,建筑物的地基反力和地基沉降呈现出不同形态,建筑物边部的地基反力相对建筑物中部的地基反力相对较大,而建筑物边部的地基沉降相对建筑物中部的地基沉降要大得多,如果考虑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和沉降特点进行布置桩显然会提升结构安全性能,同时也会降低工程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软土地区建筑物基础,克服建筑物结构安全不足、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在建筑物中部布置长桩来控制沉降,承载力采用长桩和短桩共同承担的方法。建筑物中部作为沉降控制核心带,长桩进入该区域的深层硬质土,长桩布置间距为3~4倍长桩直径,短桩布置间距为长桩布置间距的0.8~0.9倍,长桩布置区域的筏板进行加强,该区域筏板形状为拱形,拱形向下凸出,拱形向下凸出最大高度为500~700mm;长桩与筏板基础之间通过锚固钢筋联结,锚固钢筋采用4根直径为25mm的钢筋,锚固钢筋锚入筏板基础的长度为700~800mm,当筏板基础厚度小于900时,锚固钢筋端部采用直线弯折,筏板基础在短桩预留孔部位留设插筋,短桩锚固筋锚入筏板基础的长度为700~800mm,当筏板基础厚度小于900时,锚固钢筋端部采用直线弯折。短桩预留孔采用膨胀混凝土进行封闭,膨胀混凝土强度采用C30以上。
由于在施工初期,所有上部荷载是由处于沉降控制核心带的长桩承担,相应地这个部位的承台应力会较大,因此这个部位筏板要进行加强,而采用拱形基础可以使承台应力分布变得更加合理,防止承台出现破坏。
本实用新型安全性能好,造价低,工期短。
附图说明
图1为基础示意图。
1、筏板基础,2、短桩,3、长桩,4、膨胀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在建筑物中部布置长桩3来控制沉降,承载力采用长桩3和短桩2共同承担的方法。建筑物中部作为沉降控制核心带,长桩3进入该区域的深层硬质土,长桩3布置间距为3.5倍长桩3直径,短桩2布置间距为长桩3布置间距的0.85倍,长桩3布置区域的筏板进行加强,该区域筏板形状为拱形,拱形向下凸出,拱形向下凸出最大高度为600mm;长桩3与筏板基础1之间通过锚固钢筋联结,锚固钢筋采用4根直径为25mm的钢筋,锚固钢筋锚入筏板基础1的长度为700mm,锚固钢筋端部采用直线弯折,筏板基础1在短桩2预留孔部位留设插筋,短桩锚固筋5锚入筏板基础1的长度为700,锚固钢筋端部采用直线弯折。短桩2预留孔采用膨胀混凝土4进行封闭,膨胀混凝土4强度采用C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359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沉陷地基基础结构
- 下一篇:一种反力抗浮地下水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