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自动调节测量位置的潮间带地形观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36749.0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7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贺治国;杨旸;黎晓飞;谈利明;胡鹏;沈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F23/292 | 分类号: | G01F23/292;G01F23/296;G05B1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观测 固定观测 底座 本实用新型 薄片阵列 测量位置 垂直向下 固定设置 观测装置 潮间带 下表面 地形 步进电机驱动 光学传感器 声波传感器 底部连接 底座中心 观测数据 铰接配合 配合设置 上下交叉 固定座 浮力 空腔 测量 自动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动调节测量位置的潮间带地形观测装置,其包括机架和底座,机架和底座中心配合设置固定观测杆,固定观测杆底部连接固定座,机架上设置固定观测架和移动观测架,固定观测架和移动观测架上下交叉设置,固定观测架的下表面固定设置垂直向下的光学传感器薄片阵列,移动观测架的下表面固定设置垂直向下的声波传感器薄片阵列,移动观测架一端与机架铰接配合,并且移动观测架由设置在底座中的步进电机驱动改变移动观测架的展开角度,移动观测架和底座中通过设置的空腔使整个装置获得浮力。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多种观测数据的自动化测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自容式潮位和潮间带水下地形检测仪,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调节测量位置的潮间带地形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
潮间带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发生区域,在测绘中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潮间带测量过程中:测量水位主要使用光学传感原理;当潮滩被水淹没时使用声波传感原理测量水下地形,当潮滩裸露时使用光学传感原理测量裸露的地形。
目前潮间带水沙观测技术领域内,没有声波与光学传感原理结合并实现测量形式自动切换的仪器,导致无法获得涨落潮时地形变化的连续数据。本技术领域中,获取地形、水位的操作十分复杂,仪器智能程度低,不能根据环境变化对自身观测位置进行调整,同样会造成数据遗漏,甚至损伤设备等问题。由此可见,该技术领域内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可自动调节测量位置的潮间带地形观测装置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调节测量位置的潮间带地形观测装置,包括机架和底座,所述的机架和底座中心配合设置固定观测杆,所述的固定观测杆底部连接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上设置固定观测架和移动观测架,所述的固定观测架和移动观测架上下交叉设置,所述的固定观测架的下表面固定设置垂直向下的光学传感器薄片阵列,所述的移动观测架的下表面固定设置垂直向下的声波传感器薄片阵列,所述的移动观测架一端与机架铰接配合,并且所述的移动观测架由设置在底座中的步进电机驱动改变移动观测架的展开角度,所述的移动观测架和底座中通过设置的空腔使整个装置获得浮力,使整个装置可沿固定观测杆随水位高低调节测量位置。
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调节测量位置的潮间带地形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学传感器薄片和声波传感器薄片均与陀螺仪配合,使光学传感器薄片和声波传感器薄片保持垂直观测姿态。
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调节测量位置的潮间带地形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进电机传动连接内齿轮,所述的内齿轮啮合外齿轮,所述的外齿轮传动连接丝杆,所述的丝杆上设有丝杆螺母,所述的丝杆螺母上铰接一组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与移动观测架连接。
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调节测量位置的潮间带地形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设有干湿传感器,所述的干湿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连接光学传感器薄片和声波传感器薄片实现光、声两种潮间带地形测量方式的自动切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创新性地将声波与光学测量原理结合起来,实现了在潮位变化过程中,根据潮滩地面裸露和淹没的情况,光、声两种潮间带地形测量方式的自动切换;本实用新型利用浮力作用与水位变化形成闭环控制,使装置可随水位共同移动或调节测量位置,以保证声波传感器薄片一直浸没在水中的同时,使光学传感器薄片与水面始终保持固定距离,实现了多种观测数据的自动化测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与固定观测杆配合,移动观测架和底座的空腔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可适用的水体深度范围较大;当水深、地形和泥沙冲淤情况发生变化时,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移动观测架夹角的调节与测量位置的自适应,可找到最合适的水深测量点,通过光学和声学手段同时测量水位和水深,计算地形冲淤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未经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367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