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腔内锚定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44662.8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73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李阳;张庭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7 | 分类号: | A61F2/07;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张秋红;林俭良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锚定件 导管管体 锚定导管 导管 腔内 本实用新型 器械 径向偏移 径向向外 锚定装置 远端开口 轴向贯通 自然状态 中空的 内腔 通孔 同轴 种腔 血管 血液 流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腔内锚定导管,包括中空的导管管体及设置在所述导管管体远端的锚定件,所述锚定件在自然状态下由所述导管管体沿径向向外扩展,所述锚定件设有与所述导管管体的远端开口同轴的通孔,且所述锚定件设有轴向贯通所述锚定件的至少一个孔隙。本实用新型的腔内锚定导管,导管的内腔为其他器械通过提供通道,导管远端的锚定装置可限制导管及导管中的器械不发生径向偏移,同时不影响腔内锚定导管所处血管的血液正常流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腔内介入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腔内锚定导管。
背景技术
随着腔内血管重建手术的不断开展,覆膜支架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些特殊部位使用覆膜支架会影响动脉分支血管的血液供应。如:主动脉弓,腹腔动脉干,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等等,覆膜支架在这些部位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术式的改进(如杂交手术),或者器械的改进(如模块化支架,预开窗支架,分支支架,多层裸支架)来适应不同的患者个体差异。但是对于大多数主动脉弓部病变位置的病例,由于主动脉弓部的解剖结构极为复杂,同时个体的差异明显,前述技术方案顺利实施的难度较大。
覆膜支架原位开窗是一种发展中的技术,具体是指采用激光、射频和热电偶等能量开窗方式,通过能量对覆膜支架的烧蚀以产生预期的孔洞。这种方式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如果能量太高,支架覆膜碳化,其分解物可能引发血栓形成;而能量不足,又达不到预期的开窗效果。同时能量在灼烧支架覆膜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机械开窗是一种相对保守、安全的开窗方式。例如,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支架原位开窗技术,通过一个带导丝中空的穿刺针刺破支架覆膜,随后撤出穿刺针,使用切割球囊沿着导丝进入覆膜支架进行扩张。其缺陷在于穿刺针在处于动态的血管内,无法准确快速地找到分支血管开口的中央位置,容易穿偏或者损伤周围血管。
为了解决穿刺针的定位问题,现有技术有一种原位开窗球囊针,主要包括穿刺推送杆、穿刺针、扩张球囊、球囊导管管体和外鞘管。通过外鞘管将穿刺组件输送至指定位置,穿刺针的针头刺破覆膜支架后,继续推动穿刺器械,然后充盈球囊对穿刺点进行扩张,从而实现原位开窗。该技术方案的问题在于:不能保证穿刺点处于分支血管的开口的中央位置;无导丝腔,即使穿刺并扩张成功,交换导丝将会遇到困难,无法逆行找到穿刺点。
另外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支架原位开窗技术,采用锚定球囊固定在分支血管的位置,穿刺针头在穿刺针杆推送下,刺破覆膜支架,然后使用扩张器穿刺点进行扩张,然后送入导丝,从而实现原位开窗。该技术中通过锚定球囊辅助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穿刺针的定位,这种方案的缺点为:穿刺针刺破覆膜的力通常在3~7N,这样在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存在一个反向的后撤力,加上球囊囊体具有比较光滑的表面,在更为光滑的血管壁上容易发生轴向的移位,从而造成穿刺针不断后撤,覆膜难以刺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上述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保证穿刺针对准穿刺点、防止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后撤、并且不影响所在血管血供的腔内锚定导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腔内锚定导管,包括中空的导管管体及设置在所述导管管体远端的锚定件。所述锚定件在自然状态下由所述导管管体沿径向向外扩展。所述锚定件设有与所述导管管体的远端开口同轴的通孔,且所述锚定件设有至少一个轴向贯通所述锚定件的孔隙。
所述的腔内锚定导管中,优选所述锚定件关于所述导管管体的中心轴呈轴对称,且所述锚定件的近端或/和远端固定在所述导管管体上。
所述的腔内锚定导管中,优选所述锚定件为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弹性件。
所述的腔内锚定导管中,优选所述锚定件具有由多根网线构成的网状主体。
所述的腔内锚定导管中,优选所述网状主体为柱状体结构、盘状体结构或伞状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446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