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控制无线充电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52849.2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425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彭云;彭建成;乔盛国;邓金萍;韩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裕隆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J50/30;H02J7/02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7024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灯 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模块 本实用新型 红外控制 接收线圈 板电路 充电 红外光 交流电 电磁感应式 红外发射端 场效应管 充电设备 充电状态 磁场能量 电能转化 发射线圈 高频振荡 红外信号 矿灯电池 线圈感应 井下 内置 断电 芯片 监测 配备 申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下矿灯的充电设备,具体为红外控制无线充电模块。本申请的无线充电模块就是基于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原理。其在每个充电位安装一个发射线圈,矿灯电池外壳内置接收线圈。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板电路通过红外光进行控制,作为红外发射端,矿灯端配备接收线圈,无线充电板接收到矿灯存在信号后,无线充电板电路开始工作,芯片U1控制两个场效应管开通关断,产生高频振荡的交流电,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量,矿灯端线圈感应产生电能,进行矿灯的充电,当矿灯自身监测充电状态为充满时,发出红外信号,无线充电板断电,停止工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下矿灯的充电设备,具体为红外控制无线充电模块。
背景技术
矿灯智能管理系统所使用的矿灯多为有线充电方式,充电时需要对准孔位,操作过程复杂,且由于充电孔的存在,在工作中难免有灰层的进入,难以保证充电孔的清洁度。当多次使用后会出现松动、接触不良等现象,导致矿灯充电异常,影响工人的正常使用。且这种有线的充电方式在充电架端需要复杂的机械结构,占用一定的空间,使架体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这种充电方式由于有接口外露,容易造成用电安全,因此有线充电存在诸多弊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红外控制无线充电模块。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红外控制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板发射电路和矿灯接收电路,无线充电板发射电路中包括型号为IR2101的芯片U1、型号为74HC00的芯片U2和第一接口模块P1,第一接口模块P1的1脚接入直流电,3脚接地,第一接口模块P1的1脚和第一电压转换模块VR1的Vin脚连接,第一电压转换模块VR1的Vout脚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GND脚接地,Vin脚还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接口模块P1的2脚通过第四电阻R4和第三个三极管Q3基极连接,第三个三极管Q3发射极接地,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电压转换模块VR1的Vout脚连接,第一接口模块P1的1脚还和芯片U1的1脚连接,芯片U1的1脚和第一晶体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晶体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第三电容C3与6脚连接,1脚还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2脚、3脚分别和芯片U2的8脚、11脚连接,4脚接地,5脚通过第二电阻R2和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7脚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和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且还和芯片U1的6脚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地,6脚和第一电感L1(发射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第五电容C5和1脚连接,还通过第六电容C6接地,第一电感L1两端还并联有第四电容C4,8脚和第一晶体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芯片U2的1脚和第三个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2脚通过第五电阻R5和3脚连接,还通过第七电容C7和6脚连接,3脚、4脚和5脚连接,6脚和9脚、10脚连接,7脚接地,12脚、13脚都和8脚连接,14脚和第一电压转换模块VR1的Vout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裕隆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同裕隆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528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感应电能传输系统
- 下一篇:基于积分棒光束均匀技术的激光无线充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