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熏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54951.6 | 申请日: | 2017-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08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鹏;崔峰;檀秀香;岳萍;李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H33/06 | 分类号: | A61H33/06;A61M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熏烟 发生装置 熏鼻 本实用新型 挥发气体 出烟管 辅助治疗装置 鼻腔治疗 倒漏斗形 临床应用 外壳包裹 熏蒸装置 圆柱形相 中药气味 鼻腔 经鼻 香熏 烟气 烟熏 药粉 轮子 疗法 中药 燃烧 移动 拓展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熏鼻装置,包括外壳、熏烟发生装置和出烟管,熏烟发生装置是一个倒漏斗形和圆柱形相结合,可产生挥发气体和熏烟,出烟管将挥发气体和熏烟送至鼻腔,外壳包裹着中药气味和熏烟的发生装置,且外壳上有轮子便于装置的移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熏烟式经鼻辅助治疗装置是一种专门用于熏鼻疗法的烟熏或香熏的熏蒸装置,通过药粉燃烧产生中药烟气用于鼻腔治疗,拓展了鼻疗的临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保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熏鼻装置。
背景技术
经鼻给药是人体粘膜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呼吸道以及多种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中医对经鼻给药的途径和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基于挥发、燃烧、煎煮、填塞、冲洗等经鼻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其中药物加热挥发、药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熏烟是传统熏鼻治疗的两种重要技术手段。药物加热挥发一般采用芳香类中药,可以产生的特定药气作用于鼻腔,具有宣通鼻窍、提神醒脑等作用;药物熏烟的制作一般选用干燥后的中药加工成粉,或拌入艾绒、药油等,经点燃后再吹灭产生熏烟作用于鼻腔,具有镇定安神、宣发肺气等功效。传统中医认为中药的这两种熏鼻疗法适用于鼻窍不通、鼻衄、喘嗽、呃逆、胃痛、便秘、头痛、失眠、中风、郁证、厥证、痹证、崩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喉痹、赤眼、舌衄等多种疾病,也可用于疫病预防。
但在传统临床中,这两种疗法的实施完全以手工操作为主,一般将中药药粉置于金属、搪瓷等简陋容器中加热或点燃,促使其药味挥发或产生烟雾,对中药的温度、烟量、工作时间等关键治疗参数难以准确控制,极大地限制了这两种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尚未见专门用于这种疗法的辅助治疗技术和仪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中药气味挥发、中药熏烟的制备发生装置,并经鼻作用于人体的辅助治疗技术及装置。
一种熏鼻装置主要包括外壳、熏烟发生装置和出烟管,所述熏烟发生装置是由药筒、风扇、点燃器、加热圈和230℃-290℃常闭温控组成,外形为一个倒漏斗形和圆柱形相结合的形状,所述熏烟发生装置产生熏烟和中药气味的挥发气体;所述的外壳包裹熏烟发生装置,且外壳上有轮子便于装置的移动。
所述药筒为圆柱形,用于盛放药粉,其底部为所述点燃器,用于点燃药粉,产生熏烟;所述加热圈环绕在药筒侧壁;所述230℃-290℃常闭温控置于所述熏烟发生装置内侧壁内,用于监测所述熏烟发生装置的温度,当温度低于230℃时,所述加热圈持续加热,当温度高于290℃,所述加热圈自动停止加热;所述加热圈和所述230℃-290℃常闭温控使药筒中的药粉温度保持在230℃-290℃,通过对药粉持续加热产生药味的挥发气体。
所述风扇为微型鼓风机,位于所述熏烟发生装置的底部,所述药筒的侧边,将药筒中的挥发气体和熏烟排出烟管,且所述风扇的风速可调节,可通过调节风速控制出烟量。
所述出烟管两端分别与熏烟发生装置和鼻罩口相连,将熏烟输送至鼻罩口,且所述出烟管可360°自由活动,方便熏鼻治疗操作。
所述外壳带有自锁的脚轮,方便装置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中药气味挥发、中药熏烟的制备发生装置,通过药粉燃烧产生中药烟气用于鼻腔治疗,拓展了鼻疗的临床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熏鼻装置外观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壳;2烟气产生装置;3- 出烟管; 1-1-脚轮;2-1- 药筒;2-2-风扇;2-3-点燃器;2-4- 加热圈;2-5- 230-290℃常闭温控;3-1- 鼻罩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549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