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端部开槽的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63875.5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82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恽燕春;王柏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合楼板 拼缝处 矩形槽 连接节点结构 本实用新型 钢筋 楼板 端部开槽 构造钢筋 受力钢筋 垂直 方向设置 生产效率 受力性能 双向受力 通长钢筋 现场拼接 向上弯折 有效高度 预制楼板 槽位置 长间隔 穿透的 非矩形 伸出板 预制层 侧边 拼缝 沿板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部开槽的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预制楼板的端部开设不穿透的矩形槽,矩形槽沿板长间隔设置,叠合楼板底部受力钢筋在预制层不伸出板侧边;现场拼接时:相邻叠合楼板之间密拼对接,拼缝处的相邻叠合楼板的矩形槽对接,拼缝处矩形槽内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两端向上弯折;附加钢筋的面积不小于同方向底部受力钢筋的面积;拼缝处非矩形槽位置附加垂直于拼缝的构造钢筋,垂直与构造钢筋方向设置通长钢筋。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密拼叠合楼板拼缝处有效高度的增加,增强了拼缝处楼板的刚度,保证了拼缝处楼板良好的受力性能,解决了密拼叠合楼板双向受力的问题;解决了叠合楼板出筋构造的问题,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具体老说,是一种端部开槽的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属于叠合楼板节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工业化不断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已然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现有技术中关于双向叠合楼板的连接方式均采用预留200-300mm宽现浇带形式,工程现场需支设后浇带模板及支撑,施工效率低;叠合楼板预制层板侧伸出弯折钢筋,工厂生产时需根据不同出筋间距加工不同的固定齿模,钢筋摆放时需逐根放置,生产效率低;并且大量的出筋在构件吊装及安装时对工人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综上,现有技术中的叠合楼板连接节点设计构造,存在生产施工效率低以及相关施工安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具体来说,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1、现有的预制叠合楼板的节点结构,底部受力钢筋伸出预制叠合楼板侧边,生产时需要制定特殊齿模来固定受力钢筋,钢筋摆放时需逐根摆放于侧边齿模内,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效率;2、现场施工时需要在后浇带处支设200mm宽或300mm宽的模板,并架设模板竖向支撑,增加了现场的工作量。同时,后浇带处混凝土底面 与预制楼板底面在施工后表面观感不一致,表面也难以保证齐平,后期增加大量人工抹平的工作量;3、现有技术中密拼叠合楼板的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①现浇层的厚度≥80mm;②预制叠合楼板必须为桁架钢筋楼板。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部开槽的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预制楼板的端部开设不穿透的矩形槽,矩形槽沿板长间隔设置,所述叠合楼板底部受力钢筋在预制层不伸出板侧边;现场拼接时:相邻叠合楼板之间密拼对接,拼缝处的相邻叠合楼板的矩形槽对接,拼缝处矩形槽内设置附加钢筋1,所述附加钢筋1两端向上弯折;所述附加钢筋1的面积不小于同方向底部受力钢筋的面积;拼缝处非矩形槽位置附加垂直于拼缝的构造钢筋7,垂直与构造钢筋7方向设置通长钢筋8。
进一步的,构造钢筋7与每块叠合楼板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5d,d=构造钢筋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附加钢筋1两端向上折起的部位与附加钢筋本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进一步的,所述附加钢筋1的高度高于矩形槽的槽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底部受力钢筋不伸出预制叠合楼板侧边,不需要特殊齿模,生产时底部钢筋可以做成钢筋网直接整体放置于模具内,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
2)现场施工时,预制叠合楼板直接密拼在一起,无需留设后浇带,减少了现场后浇带支模和架设支撑的工作,提升现场施工效率;
3)拼缝处矩形槽内放置附加钢筋不减小拼缝处截面的有效高度,保证了叠合楼板在拼缝处的承载力,从而突破现有技术对于现浇层厚度≥80mm的限制,同时,附加钢筋的弯钩以及附加构造钢筋保证了附加钢筋良好的 锚固性能,突破了预制叠合楼板必须为桁架钢筋楼板的限制。
4)槽内带弯钩附加钢筋连接长度较现有技术中钢筋搭接长度短,并且减少了附加钢筋的连接数量,节省了材料用量以及现场人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638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