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履带车辆悬架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66585.6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479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景兴建;孙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2D55/104 | 分类号: | B62D55/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官建红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车辆 本实用新型 连杆机构 隔振装置 水平弹性 悬架 车身支架 连接机构 履带轮 承载能力 隔振效果 连接固定 整体刚度 阻尼特性 弹性件 可调节 配合 改进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履带车辆悬架隔振装置,包括用于与履带车辆的车身支架连接固定的连接机构、用于提供刚度与阻尼的水平弹性件,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刚度与阻尼大小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在所述履带车辆的履带轮和所述连接机构之间,所述水平弹性件设于所述连杆机构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履带车辆悬架隔振装置具有可调节的刚度与阻尼大小,可以在不同的路面下使用,适用范围广,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杆机构与水平弹性件的配合实现整体刚度与阻尼特性的调节,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通过设置弹性件来连接履带轮与车身支架来说,本实用新型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隔振效果得到明显改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履带车辆悬架隔振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履带车辆悬架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行进装置,例如履带车辆的悬架的刚度阻尼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形成良好的隔振环境。好的隔振装置不但能给车辆上的乘客和驾驶员带来更好的乘坐环境,也能应用在其对仪器进行隔离振动的保护。隔振系统从结构特性来看,可以分为线性隔振系统和非线性隔振系统。由于主动控制元件的结构和控制方法的设计费时费力,其成本远远大于被动隔振装置,且一般来说,由于主动控制元件需要控制器、作动器,所以其重量要大于被动元件,因此被动隔振装置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目前,在被动隔振领域,有效性和稳定性是设计和应用隔振系统时存在的两大问题。其中,隔振频带和隔振效率是衡量隔振效果的两个指标,而对于具有非线性特性的振动系统来说,通常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基于对于能够使用在不同环境和领域的隔振系统的需求,需要提出一种具有可调节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刚度阻尼系统。
现有技术中的履带车辆的悬架隔振装置主要是通过弹性零部件将车轮与车身支架连接在一起,通过弹性部件对振动能量的吸收或耗散实现振动的消减或隔离效果,起到对人员、结构或部件的防护作用,然而其被动元件(例如,弹簧刚度,阻尼系数)的参数一旦确定,隔振装置的有效隔振范围和承载能力也相应地确定,如果需要改进隔振效果,那么更换弹簧元件或阻尼装置会带来麻烦和经济上的浪费,且现有技术中的履带车辆的悬架隔振装置一般只能应用于某种特性的环境下,适用范围较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车辆悬架隔振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履带车辆的悬架隔振装置存在适用范围窄、承载能力较差、调节参数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履带车辆悬架隔振装置,包括用于与履带车辆的车身支架连接固定的连接机构、用于提供刚度与阻尼的水平弹性件,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刚度与阻尼大小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在所述履带车辆的履带轮和所述连接机构之间,所述水平弹性件设于所述连杆机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及所述第二固定块之间的限位滑轨、以及设于所述限位滑轨上的并可沿所述限位滑轨上下活动的用于限制所述连杆机构在垂直方向运动的限位滑块。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块连接的上短连杆组、与所述履带轮连接的下短连杆组、以及一端与所述上短连杆组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下短杆组铰接的长连杆组;所述上短连杆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上短连杆与第二上短连杆;所述长连杆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长连杆与第二长连杆;所述下短连杆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下短连杆与第二下短连杆;所述第一长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短连杆通过一第一铰接轴铰接,所述第一长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短连杆通过一第二铰接轴铰接;所述第二长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上短连杆通过一第三铰接轴铰接,所述第二长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短连杆通过一第四铰接轴铰接;
所述水平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轴连接,所述水平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铰接轴连接;或者,所述水平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铰接轴连接,所述水平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轴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665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四驱运输车履带轮
- 下一篇:一种燃料电池组装用AGV转运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