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新型细颗粒物聚合及负离子技术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66769.2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999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阎世洪;顾凯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沃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07 | 分类号: | F24F7/007;F24F12/00;F24F13/28;F24F1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1 上海市静安区江场三路126、***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初效过滤单元 热交换模块 细颗粒物 高效空气净化 本实用新型 负离子单元 负离子技术 输出端连接 聚合组件 输出端口 净化 聚合 化学和物理性质 空气流动阻力 过滤介质 化学试剂 颗粒物质 室内新风 物理空间 输出口 风量 回风 滤网 排风 过滤 能耗 室外 噪音 新风 占用 替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新型细颗粒物聚合及负离子技术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其包括:第一初效过滤单元,第一初效过滤单元连接于细颗粒物聚合组件,细颗粒物聚合组件连接于热交换模块,热交换模块的新风输出口接于负离子单元,负离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室内新风输出端口;第二初效过滤单元,第二初效过滤单元连接于热交换模块,热交换模块的回风输出端连接于室外排风输出端口。本实用新型运用主动净化和被动净化的原理,无需使用滤网等过滤介质,占用物理空间小,空气流动阻力小,相对净化风量大,能耗低,噪音小,同时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将可替代现在普遍使用的HEPA过滤技术。不使用任何额外的化学试剂,可以适用于各种化学和物理性质的颗粒物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新型细颗粒物聚合及负离子技术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技术多种多样,按净化方式和原理主要分为两种:
一、被动式净化,例如如HEPA滤网、活性炭滤网,静电吸附等过滤吸附技术;被动式过滤技术过滤效果和通风量(CADR)受到其高风阻的制约,需定期更换,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
二、主动式净化,例如负离子等。主动式净化主要依靠负离子技术,传统的负离子技术产生的负离子其实是低活性的普通电子,释放的负离子浓度低并且不稳定,同时会产生臭氧、静电、正离子等有害衍生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新型细颗粒物聚合及负离子技术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其不使用任何额外的化学试剂,可以适用于各种化学和物理性质的颗粒物质处理,且能够稳定产生高浓度的等同于大自然的负离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新型细颗粒物聚合及负离子技术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其包括:对室外新风输入端口输入的室外新风进行初效过滤的第一初效过滤单元,所述第一初效过滤单元连接于细颗粒物聚合组件,所述细颗粒物聚合组件连接于热交换模块,所述热交换模块的新风输出口接于负离子单元,所述负离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室内新风输出端口;对室内回风输入端口输入的室内回风进行初效过滤的第二初效过滤单元,所述第二初效过滤单元连接于热交换模块,所述热交换模块的回风输出端连接于室外排风输出端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新型细颗粒物聚合及负离子技术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运用主动净化和被动净化的原理,无需使用滤网等过滤介质,占用物理空间小,空气流动阻力小,相对净化风量大,能耗低,噪音小,同时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将可替代现在普遍使用的HEPA过滤技术。不使用任何额外的化学试剂,可以适用于各种化学和物理性质的颗粒物质。本专利的负离子发生模组采用脉冲频率增强器和压电式高压发生器相组合的方式,能够稳定产生高浓度的等同于大自然的负离子,同时不会生成臭氧、静电、正离子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进一步,所述室外新风输入端口朝向室内新风输出端口的新风流道中设置有第二抽风装置;所述室内回风输入端口朝向室外排风输出端口的回风流道中设置有第一抽风装置。两个抽风装置为新风流道和回风流道的空气流动提供了动力支撑,为高效的空气流动提供了保障。更进一步的是,第一抽风装置、第二抽风装置为风机。
进一步,所述新风流道、回风流道共用一个热交换模块,提高了整个系统的集成度以及成本的经济性。
进一步,所述热交换模块为全热交换器,更进一步的是,所述全热交换器为纸芯式全热交换器。
进一步,所述负离子单元由脉冲频率增强器和压电式高压发生器组合而成。能够稳定产生高浓度的等同于大自然的负离子,同时不会生成臭氧、静电、正离子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进一步,所述第一初效过滤单元、细颗粒物聚合组件布置于新风流道前腔室,所述负离子单元布置于新风流道后腔室。
进一步,所述第二初效过滤单元布置于回风流道前腔室,第二抽风装置布置于回风流道后腔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沃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沃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667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内部散热结构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室内自动排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