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管双流向消化内科用胃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73274.2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93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顺琴;郑丽萍;王永成;李德亮;付阳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顺琴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J15/00;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410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 安装孔 胃管 排液管 本实用新型 输液支管 消化内科 双流向 单管 减小 贯穿 传统胃管 固定机构 滑动套接 面积减小 食道 边缘处 吸液端 侧壁 排出 污液 反射 呕吐 损伤 合成 占据 痛苦 治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管双流向消化内科用胃管,包括软管,所述软管的侧壁上滑动套接有固定机构,所述软管内的中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软管内的边缘处环形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贯穿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孔内,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贯穿设有输液支管,多个所述输液支管均固定连接在第二安装孔内,所述排液管贯穿软管至软管外的一端设有吸液端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用患者借助呕吐反射排出污液,由于将两个传统胃管合成一条胃管,进而减小了胃管的直径,同时使胃管在食道内占据的面积减小,这样可以减小在治疗插入的时候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不易造成损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胃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管双流向消化内科用胃管。
背景技术
目前,胃管是医院消化内科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医疗器械,一般用于食物中毒、应急性洗胃或鼻饲等。常规使用的胃管一般为单腔胃管,这种胃管在使用时,由于进液和排污均通过同一管道,这样当洗胃液进入胃内后,不能主动排出,通常需要靠胃腔充盈后,借助呕吐反射排出,如此反复操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增加了医生的负担。现有的胃管大多为一种进液、排液双管道,这样就使得胃管的直径增大,使胃管在食道内占据的面积增大,并且由于两个管道相互独立,稍微操作不慎就极容易在治疗插入的时候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且容易造成损伤,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单管双流向消化内科用胃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管双流向消化内科用胃管,包括软管,所述软管的侧壁上滑动套接有固定机构,所述软管内的中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软管内的边缘处环形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贯穿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孔内,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贯穿设有输液支管,多个所述输液支管均固定连接在第二安装孔内,所述排液管贯穿软管至软管外的一端设有吸液端帽,所述吸液端帽内设有排液孔,所述排液管远离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集液箱,所述排液管位于软管和集液箱之间的侧壁上设有排液泵,多个所述输液支管贯穿软管至软管外的一端均设有输液端帽,所述输液端帽内设有输液孔,多个所述输液支管远离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液主管,所述输液主管与多个输液支管相互连通,所述输液主管远离输液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储液箱,所述输液主管的侧壁上设有输液泵。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储气囊,所述储气囊内设有储气腔,所述储气囊的侧壁上设有与储气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远离储气囊的一端设有进气囊,所述进气囊内设有进气腔,所述进气囊的侧壁上设有与进气腔连通的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管远离储气囊的一端与第一出气口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进气囊的侧壁上设有与进气腔连通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储气囊的侧壁上设有与储气腔连通的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上螺纹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侧壁上设有排气阀门。
优选的,所述储气囊与软管的侧壁相对的环形侧壁上设有多个防滑橡胶凸块。
优选的,所述软管的侧壁上设有刻度线。
优选的,所述输液主管、输液支管和排液管的内壁上均设有硅胶膜层。
优选的,所述输液主管、输液支管和排液管的内壁上均设有若干导流凹槽,导流凹槽的轴线与输液主管、输液支管和排液管的轴线平行设置,导流凹槽的两端延伸至输液主管、输液支管和排液管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顺琴,未经王顺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732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