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74243.9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47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记梅;颜博;赵学东;刘继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运怡(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8 | 分类号: | A61F2/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郭防 |
地址: | 102629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板 翻修型 连接线 本实用新型 交叉韧带 穿线孔 皮质骨 减小 贯穿 失败 重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袢固定板,特别是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属于交叉韧带重建技术领域。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和连接线(3),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之间通过连接线(3)相连。第一固定板(1)的中部开设有凹槽(101),凹槽(101)的中部贯穿开设有穿线孔(102)。凹槽(101)的长度大于第二固定板(2)的长度,凹槽(101)的深度不小于第二固定板(2)的厚度。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大固定板与皮质骨的接触面积,提高固定板稳定性,减小固定失败的机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袢固定板,特别是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属于交叉韧带重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带袢固定板固定方法是ACL重建手术(即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一种镜内技术。该方法不需附加外髁侧切口,利用内置带袢固定板就能够将两端不带骨块的腱性移植物上端牢固地固定在股骨侧骨道内,是目前利用半腱肌腱、股博肌腱等不带骨块移植物重建ACL技术中的一种。当股骨端的骨道直径较大时,安装的固定板尺寸如果偏小就会造成固定板不稳定,磨损骨道,导致手术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大固定板与皮质骨的接触面积,提高固定板稳定性,减小固定失败的机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翻修型带袢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连接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通过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部贯穿开设有穿线孔。所述凹槽的长度>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长度,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厚度。在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由于原本的第二固定板尺寸太小容易脱落,导致移植物脱落磨损骨道。在翻修手术时,在第二固定板的外部套接第一固定板,即将第二固定板置于第一固定板的凹槽内,使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镶嵌在一起使用,起到加固效果,改善固定环境。
前述的第二固定板上贯穿开设有固定孔A和固定孔B,所述固定孔A与固定孔B平行布置。
前述的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贯穿开设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其中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与穿线孔下端部连通,第一开口部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下端部。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与凹槽下端部连通,第二开口部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固定板下端部。即所述穿线孔与第一开口部互相连通,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互相连通。
前述的翻修型带袢固定板还包括牵拉线,所述牵拉线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外部,牵拉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A、穿线孔。
前述的连接线包括第一固定线和第二固定线,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线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外部,第一固定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A、穿线孔后弯折,弯折后的第一固定线再依次穿过穿线孔、固定孔A;即第一固定线依次穿过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后折弯再穿回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线的两端部均置于第二固定板的外部。所述第二固定线的一端置于第二固定板外部,第二固定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固定孔B、穿线孔后弯折,弯折后的第二固定线再依次穿过穿线孔、固定孔B。即第二固定线依次穿过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后折弯再穿回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线的两端部均置于第二固定板的外部。
前述的翻修型带袢固定板,通过穿线孔后弯折的第一固定线与弯折的第二固定线呈“十字”交叉,交叉后的第一固定线再依次穿过穿线孔、固定孔A,且交叉后的第二固定线依次穿过穿线孔、固定孔B。
前述的第一固定板远离开口部的一端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各贯穿开设有一个通孔,所述固定孔A和固定孔B置于两个通孔之间。通孔的布置,减少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材料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运怡(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运怡(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742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