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点阵式激光大灯防眩光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75015.3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97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树菁;张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雷腾智能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08 | 分类号: | B60Q1/08;B60Q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浚雄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254 | 代理人: | 李肇伟 |
地址: | 5108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灯 激光 激光光源 光感器 光敏传感器 点阵分布 弧形面板 眩光控制 点阵式 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 车辆远近光 光照位置 前照灯 输入端 远光灯 眩光 光照 照射 智能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点阵式激光大灯防眩光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车辆前照灯位置的激光大灯、控制单元、用于检测与会车辆远近光光照位置的光感器和执行器,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光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执行器连接,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与激光大灯连接,所述激光大灯包括第一弧形面板和设置在第一弧形面板上的激光光源,所述激光光源呈点阵分布,所述光感器包括若干光敏传感器,所述光敏传感器呈点阵分布且与激光光源一一对应。其能智能减弱远光灯照射光照强度,避免对对面车辆造成眩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阵式激光大灯防眩光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汽车的普及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代步汽车,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交通安全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其中夜间会车时,不恰当的远光灯使用往往会对与会车辆 驾驶人员的眼睛找出强烈的刺激,使其短暂性视觉失明,从而容易引起交通事故,而由于夜间环境中自然光线差,远光灯的使用是一种较好的自我保护方式,但是人为的控制远近光进行切换,其操作较为麻烦也容易出错,为此中国专利CN103192759A公开了一种夜间会车用的面阵LED车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夜间会车用的面阵LED车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安装在车辆前照灯位置的面阵LED车灯、环境检测器、电子控制单元ECU、执行器和信息输出设备,所述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环境检测器的输出端,所述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对应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执行器和信息输出设备的输入端,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面阵LED车灯;能够根据车辆夜间会车时的行驶环境自动调节LED车灯的角度、亮度,提高夜间会车的安全性。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实现的是远近光灯之间的切换,会车时智能切换近光灯,但是这样也就导致会车时间段,自身车辆的视野是切换为近光灯状态,导致自身的视野变小,在对于光线非常不好的路段来说也就相对存在自身车辆的安全问题;而且LED车灯的照射距离较为一般,提供驾驶员的可视视野有限,毫米波雷达的使用虽灵敏但是在磁场较为高的地方容易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阵式激光大灯防眩光控制系统,其能智能减弱远光灯照射光照强度,避免对对面车辆造成炫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点阵式激光大灯防眩光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车辆前照灯位置的激光大灯、控制单元、用于检测与会车辆远近光光照位置的光感器和执行器,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光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执行器连接,所述执行器的输出端与激光大灯连接,所述激光大灯包括第一弧形面板和设置在第一弧形面板上的激光光源,所述激光光源呈点阵分布,所述光感器包括若干光敏传感器,所述光敏传感器呈点阵分布且与激光光源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控制单元对于输出端连接的信息输出显示器,所述信息输出显示器设置在车辆中控台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器为激光光源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光敏传感器设置在车辆前格栅下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激光大灯较于LED灯其能提供更长的照射距离,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通过减弱照射到对面与会车辆的激光大灯光照区域,既保证避免会车时对对面车辆造成眩光效果,同时保持远光灯的开启,保证自身行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系统框架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激光大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雷腾智能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雷腾智能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750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