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容器器壁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75271.2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17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訾振发;汪卫平;陈涛;陈春元;李海林;郑静风;黄先佑;唐子一;张青松;谢五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伊士达耐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53/58 | 分类号: | B29C53/58;B29C53/80;B29L22/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2500 安徽省宣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辊 布料辊 搭接段 料带 本实用新型 回转轴芯 加工装置 容器器壁 模具 滚动配合 化工容器 间距可调 螺旋缠绕 模具表面 平行布置 熔融状态 生产安全 提升容器 搭接 器壁 圈料 压实 缠绕 余热 能耗 挤压 保证 融合 节约 加工 制造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容器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容器器壁加工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用于将敷设在其周面的料带螺旋缠绕在模具表面的布料辊和用于压实相邻两圈料带搭接段的压辊,布料辊和压辊依次与模具构成滚动配合,布料辊、压辊的回转轴芯与模具的回转轴芯平行布置且间距可调。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熔融状态的料带缠绕后形成的搭接段将随之被压辊挤压融合,这样能充分利用料带余热对搭接段进行加工,既节约能耗,又能保证搭接质量,从而提升容器器壁质量,保证生产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容器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容器器壁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内径较大的化工容器筒体通常采用螺旋缠绕工艺加工,将带料螺旋式缠绕在模具表面,使相邻的两圈带料搭接融合后,经冷却脱模便能形成整体成型的无焊缝筒体。但是现有的加工设备无法保证带料搭接区域的融合效果,使得筒体容易开裂,影响生产安全。
采用立式容器存储物料时,由于物料的自重,使得容器器壁承受的压力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传统的容器器壁加工装置挤出的料带尺寸和厚度不能变化,因而现有技术中,只能螺旋式缠绕不同高度、同一厚度的筒体,形成自上而下壁厚梯度设置的复合筒体,这样每个复合层的顶端都将形成一圈料带收口,而此料带收口难以与内层筒壁无缝搭接,使得料带收口在使用时极其容易发生开裂,进而影响筒体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器壁加工装置,能有效提升容器器壁质量。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容器器壁加工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用于将敷设在其周面的料带螺旋缠绕在模具表面的布料辊和用于压实相邻两圈料带搭接段的压辊,布料辊和压辊依次与模具构成滚动配合,布料辊、压辊的回转轴芯与模具的回转轴芯平行布置且间距可调。
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结构合理,熔融状态的料带缠绕后形成的搭接段将随之被压辊挤压融合,这样能充分利用料带余热对搭接段进行加工,既节约能耗,又能保证搭接质量,从而提升容器器壁质量,保证生产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布料辊、压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压辊的剖切示意图。
图中:A.模具,B.搭接段,10.机架,11.架体,111.立板,112.通道, 12.安装座,13.铰接座,14.微调单元,20.布料辊,30.压辊,31.辊压面, 40.第一安装架,41.安装臂,42.调节臂,43.第一伸缩单元,431.第一气缸,44.调节环,50.第二安装架,51.框架,52.安装杆,53.第二伸缩单元, 531.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容器器壁加工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机架10,机架10上设有用于将敷设在其周面的料带螺旋缠绕在模具A表面的布料辊20和用于压实相邻两圈料带搭接段B的压辊30,布料辊20和压辊30依次与模具A构成滚动配合,也就是说,模具A转动时,先与布料辊20配合使得料带缠绕在其外周壁上,然后与压辊30配合,使得搭接段B随之被挤压并融合为一体,从而有效保证搭接段B的融合效果,保证器壁强度,避免筒体开裂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在具体实施时,压辊30还起到辅助压实复合筒体的内、外复合层的作用,以保证复合层的良好融合及外层复合层顶端料带收口的可靠性。布料辊20、压辊30的回转轴芯与模具A的回转轴芯平行布置且间距可调,使得加工装置能够适应不同直径与壁厚不同的容器器壁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伊士达耐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伊士达耐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752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囊袋自动整形检查装置
- 下一篇:模具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