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零件加工用套管相位确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79325.2 | 申请日: | 201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63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纪民;朱晨;李发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新得宝金属软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伍志祥;聂启新 |
地址: | 214024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管 相位确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 零件加工 主从动轮 固定板 张紧轮 相位传感器 自动化生产 硅胶O型圈 光电开关 焊缝位置 设备台面 生产效率 从动轮 联轴器 人眼 工作量 对称 观察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零件加工用套管相位确定装置,包括设备台面、硅胶O型圈,所述设备台面的上方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主从动轮固定板,两个所述主从动轮固定板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的上方两侧均设置有从动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套管相位确定装置,不需要人眼每时每刻的观察寻找套管的焊缝位置,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节省了生产时间和成本;通过相位传感器、联轴器和光电开关等设备的结合使用,使得套管相位的确认变得更加方便,且该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大大的提高了套管相位寻找的速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零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件加工用套管相位确定装置。
背景技术
套管,通常用在建筑地下室,是用来保护管道或者方便管道安装的铁圈。套管的分类有刚性套管、柔性防水套管、钢管套管及铁皮套管等,套管与套管之间的衔接需要一个准确的相位,为何快速的找到该限位成为当下的一个难题。
现有技术的零件加工存在以下问题:1、套管在加工时需要根据焊缝位置进行加工焊接,市场上主要依靠工人肉眼识别进行加工,费时费力;2、加工速度慢,企业生产效率低,未能实现自动化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件加工用套管相位确定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套管焊缝相位只能靠肉眼观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零件加工用套管相位确定装置,包括设备台面、硅胶O型圈,所述设备台面的上方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主从动轮固定板,两个所述主从动轮固定板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的上方两侧均设置有从动轮,所述张紧轮的下方一侧设置有主动轮,所述张紧轮的另一侧设置有从动轮,所述硅胶O型圈安装在主动轮、张紧轮和从动轮上,所述硅胶O型圈的上方设置有不锈钢薄管,所述不锈钢薄管的下方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双轴驱动电机,所述双轴驱动电机的两侧设置相互对称的联轴器,所述不锈钢薄管的一侧设置有相位传感器,所述不锈钢薄管的另一侧设置有光电开关,所述相位传感器和光电开关的外侧均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置有紧固螺丝,所述紧固螺丝安装在设备台面上。
优选的,所述不锈钢薄管与硅胶O型圈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相位传感器通过固定支架和紧固螺丝固定在设备台面上。
优选的,所述光电开关通过固定支架和紧固螺丝固定在设备台面上。
优选的,所述双轴驱动电机与传动轴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动轮、张紧轮和从动轮与硅胶O型圈的连接方式为套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套管相位确定装置,不需要人眼每时每刻的观察寻找套管的焊缝位置,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节省了生产时间和成本。
2、本实用新型通过相位传感器、联轴器和光电开关等设备的结合使用,使得套管相位的确认变得更加方便,且该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大大的提高了套管相位寻找的速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设备台面;2、相位传感器;3、主从动轮固定板;4、传动轴;5、不锈钢薄管;6、光电开关;7、固定支架;8、双轴驱动电机;9、联轴器;10、紧固螺丝;11、主动轮;12、张紧轮;13、硅胶O型圈;14、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新得宝金属软管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新得宝金属软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793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