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角度可调式天线安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87548.3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02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徐良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
主分类号: | H01Q1/22 | 分类号: | H01Q1/22;H01Q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艳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支架 多角度可调式 天线安装支架 安装座 天线安装装置 连接部件 本实用新型 连接安装座 天线调整 位置需求 可调节 天线 | ||
多角度可调式天线安装装置,包括安装座和天线安装支架,所述天线安装支架与安装座通过多角度可调式连接部件连接,所述多角度可调式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支架和与天线安装支架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同时连接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能够围绕其与安装座的连接处旋转,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能够围绕其与第一连接支架的连接处旋转,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还能够围绕其与天线安装支架的连接处旋转。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多角度多方位的调节,大大增大了天线的可调节范围,能够满足更多种类的天线调整位置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角度可调式天线安装装置,天线安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天线是用于接收信号的通信设备,天线通常被安装在室内或室外用于室内正常接收信号,同时,车辆上也安装天线,用于行车过程中,车内能接受到信号,作为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轨道车辆,对天线有着更高的要求。
轨道车辆通常用于客运,要在轨道车辆上安装天线,安装在轨道车辆上的天线,能够令乘客正常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也满足司机行驶安全的通讯需求,所以,安装在轨道车辆上的天线的类型是多样的,这些天线不仅形态各异功能各异,对于安装的要求也很苛刻。许多天线需要安装在非金属区域并且要具有可调节的角度,且此类区域通常安装空间小,操作困难。现有的天线安装结构通常设计的较为复杂,且只能单方向调节角度,安装操作时较困难,大大局限了天线的安装和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角度可调式天线安装装置,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多角度可调式天线安装装置,包括用于将该天线安装装置与车体或墙体固定的安装座,还包括用于安装固定天线的天线安装支架,所述天线安装支架与安装座通过多角度可调式连接部件连接,
所述多角度可调式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支架和与天线安装支架连接的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同时连接安装座和第二连接支架,
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能够围绕其与安装座的连接处旋转,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能够围绕其与第一连接支架的连接处旋转,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还能够围绕其与天线安装支架的连接处旋转。
所述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支架均呈“U”形槽形状,所述安装座的“U”形槽形状的开口和第一连接支架的“U”形槽形状的开口相向且部分重叠设置,所述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支架重叠部分贯穿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从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支架一侧的重叠部分穿到相对侧的重叠部分,所述安装座和第一连接支架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能够围绕第一连接轴旋转。
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也呈“U”形槽形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U”形槽形状的底部与第一连接支架的“U”形槽形状的底部相互贴合,并通过一个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能够围绕连接件的圆周方向旋转。
所述连接件选用螺栓。
所述天线安装支架一侧为天线安装平板,另一侧设置呈“U”形槽形状,所述天线安装支架的“U”形槽形状的开口和第二连接支架的“U”形槽形状的开口相向且部分重叠设置,所述天线安装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重叠部分贯穿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从天线安装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一侧的重叠部分穿到相对侧的重叠部分,所述天线安装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所述天线安装支架能够围绕第二连接轴旋转。
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与安装座的重叠部分位于安装座的“U”形槽形状的开口内侧。
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宽度小于安装座的“U”形槽形状的开口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轨道车辆时,将安装座与车体固定,天线与天线安装支架固定,通过将第一连接支架围绕第一连接轴旋转,第二连接支架围绕连接件圆周旋转,天线安装支架围绕第二连接轴旋转,将天线调整到合适的信号接收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未经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875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