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平放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26384.0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86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黄铭铭;史凌俊;傅海锋;王杰;许云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6;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沈自军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子模块 电芯 支架 软包锂离子电池 电池模块 平放 夹具 本实用新型 板式结构 夹紧固定 水平堆叠 负极耳 空腔 支架中心 组件连接 汇流 受电芯 通孔 穿过 供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放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包括若干水平堆叠的子模块以及夹紧固定所有子模块的夹具,所述子模块包括电芯和固定电芯的支架,所述支架为框板式结构,中心具有放置电芯的空腔,支架的一侧具有供电芯的正、负极耳穿过的通孔,所有子模块的正、负极耳位于电池模块的同一侧,并通过汇流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平放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通过将子模块水平堆叠,然后用夹具将所有子模块夹紧固定,子模块包括框板式结构的支架,电芯固定在支架中心的空腔中,从而电池模块的高度不受电芯高度的限制,使得电池模块的适应性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放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根据发展规划,当前重点是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在我国,电动汽车以前常采用铅酸电池作为动力电池,但是铅酸电池能量密度低,而且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得厂家必须另找替代;混合动力汽车以前常采用镍氢电池,但是镍氢电池能量密度偏低,不适合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锂离子电池因为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成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
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历史并不短,但是生产专门用于电动汽车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则是近几年才刚开始。软包锂离子电池用于电动汽车首先需要利用模块化技术,将电池单体组合成合适的模块,然后组装成为电池箱。但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模块化应用时,由于连接方式、一致性、环境温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比功率等参数达不到单体水平,使用寿命较单体电池缩短,导致系统使用和维护成本增加,成为制约电动车辆产业化发展和应用的瓶颈问题之一。提高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的寿命除提高电池自身技术外,还要从电池集成方法或者模块结构展开研究,使电池模块寿命接近或达到电池单体水平,这已经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共识。
常见的软包模块PACK方式是将电芯竖放在电池包内部,因此对于电芯的适应性很差。对于电池包本体的高度有硬性要求,即电池包的高度必须大于电芯高度才能将电芯置于包内成组。
比如公开号为CN103168387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组,该电池组的电池单体采用直立方案,单体之间有电绝缘和导热的中间板体,中间板体一直延伸至电池底部,在底部设置有导热层,导热层下面有散热层。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中间板体与导热层,在散热层将热量散发。该方案的散热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同时直立的方案对电池的使用寿命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平放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将软包锂离子电池平放以使电池模块适应性更好。
一种平放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包括若干水平堆叠的子模块以及夹紧固定所有子模块的夹具,所述子模块包括电芯和固定电芯的支架,所述支架为框板式结构,中心具有放置电芯的空腔,支架的一侧具有供电芯的正、负极耳穿过的通孔,所有子模块的正、负极耳位于电池模块的同一侧,并通过汇流组件连接。
所述夹具包括呈U型结构的上、下夹板,上、下夹板的两端具有折边,两相对的折边之间通过螺栓锁定。
所述折边上设有连接折边与上、下夹板侧壁的加强筋。
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两个在同一平面内的电芯。
所述支架在上下两侧设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两块支架堆叠时相互配合的定位脚和定位槽。
所述汇流组件包括与电芯极耳相连用于将电芯串联或并联的导电汇流片。
所述导电汇流片外侧设有绝缘护罩。
所述支架在通孔的两侧具有凸块,位于同一竖列子模块上相应位置的凸块排成一竖列,所述绝缘护罩安装于相邻两列凸块之间。
所述凸块上具有凸起,所述绝缘护罩的两侧具有与凸起相配合的卡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263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铁车辆牵引用蓄电池安全装置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充供电装置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