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珍珠贝稚贝培育笼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28639.7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65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强;邓正华;王雨;李有宁;黄桂菊;于刚;马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55 | 分类号: | A01K61/55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何秋林 |
地址: | 5103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稚贝 网袋 珍珠贝 本实用新型 稚贝培育 附着绳 养殖笼 附着 框架设置 养殖空间 筛绢网 生长 撑开 通畅 培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珍珠贝稚贝培育笼,包括筛绢网网袋,还包括用于撑开所述网袋的立体的框架和用于稚贝附着的附着绳/杆,多根所述附着绳/杆彼此间隔的分布在所述框架的内部空间中,所述框架设置在所述网袋内。本实用新型能为珍珠贝稚贝在养殖笼内培育时提供一个更大的养殖空间,为稚贝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从而减少稚贝的扎堆现象,使养殖笼内水流保持通畅,稚贝生长快、个体生长差异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水贝类养殖领域,特别是海水珍珠贝稚贝培育笼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海水珍珠养殖是中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部分沿海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珍珠贝作为海水珍珠培育的母贝,每年对母贝的需求量巨大。在珍珠贝的整个人工养殖生活史中,苗种的繁育工作是在室内车间进行,繁育的珍珠贝幼虫首先在室内经过25天左右的培育达到变态至稚贝,稚贝再经过1个多月的培育,等到壳长达到2~3mm时再转移至自然海区养殖。目前,传统的养殖方式是把2~3mm的稚贝直接放入到撑开的100目的筛绢网网袋中,扎上袋口然后在自然海区吊养。因珍珠贝养殖过程中的足丝分泌,个体间极易粘附在一起,造成扎堆现象。稚贝的扎堆使被包裹在里面的稚贝由于水流不畅,使饵料和氧气供应不足,以致稚贝个体间的生长存在差异甚至影响到稚贝的成活,对珍珠贝的生产养殖和科研实验有着极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珍珠贝稚贝培育笼,该培育笼能为珍珠贝稚贝在养殖笼内培育时提供一个更大的养殖空间,为稚贝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从而减少稚贝的扎堆现象,使养殖笼内水流保持通畅,稚贝生长快、个体生长差异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珍珠贝稚贝培育笼,包括筛绢网网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撑开所述网袋的立体的框架和用于稚贝附着的附着绳/杆,多根所述附着绳/杆彼此间隔的分布在所述框架的内部空间中,所述框架设置在所述网袋内。
所述网袋呈圆柱形,所述框架也呈圆柱形,尺寸与所述网袋适配。框架推荐采用不锈钢支架。圆柱形的框架边比较圆滑,不容易把外面撑开的筛绢网网袋弄破,再者圆柱形使内部每个角落的水流和饵料供应一样,因此稚贝在生长过程中会比较均匀。
所述附着绳/杆均平行于圆柱形框架的中心线均布在其顶面和底面之间。具体分布方式为:所述框架的顶面圆框和底面圆框中分别拉结着胶丝绳,所述附着绳两端分系于所述顶面圆框和底面圆框的胶丝绳上;所述附着绳优选棕绳段或麻绳段等。养殖笼具要长期置于海水中,胶丝绳耐腐蚀耐用,而且表面光滑,污损生物不容易附着其上。
上述珍珠贝稚贝培育笼在运用过程中,2~3mm的珍珠贝稚贝放入到该养殖笼中,然后拉紧筛绢网网袋袋口的收缩绳使筛绢网网口收缩,系好后吊养在自然海区养殖。珍珠贝稚贝在养殖笼中靠斧足沿着筛绢网网壁和棕绳段或麻绳段往上爬,然后再分泌足丝固定在筛绢网网壁上和棕绳或麻绳上。由此与传统的养殖笼相比增大了养殖空间,增大了附着面积,减少了稚贝的扎堆现象,使养殖笼内水流通畅,饵料供应充足(因水流畅通,稚贝会更容易获得饵料)),提高稚贝养殖过程中的成活率,增加稚贝生长率,减小稚贝个体间的大小差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圆柱形不锈钢支架把圆柱形的筛绢网网袋撑开,形成更大的养殖空间;
2)养殖笼内设置的棕绳段或麻绳段,增加了珍珠贝稚贝的附着面积,更有利于稚贝的附着,减少了稚贝的扎堆现象,使笼内水流通畅,稚贝饵料供应充足;
3)海区附着生物的附着生长,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更换筛绢网袋,由于大部分稚贝附着在棕绳或麻绳上,在转换笼具时,可以直接把不锈钢支架转移到新的筛绢网网袋中,可减少劳动强度和对稚贝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286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浮动式水蛭栖息生态平台
- 下一篇:一种网箱养鱼排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