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内存条散热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28846.2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031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徐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强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 |
代理公司: | 成都路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6 | 代理人: | 李凌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板 内存条 槽口 散热膜 石墨烯 计算机内存条 散热鳍片 内壁 贴合 长条形槽口 内存条散热 热传导性能 端面连接 矩形结构 散热 插拔 内存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内存条散热板,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为矩形结构,散热板的底部开设有长条形槽口,槽口的宽度大于内存条的最大厚度,槽口的长度与散热板的长度相同,槽口的深度大于内存条的宽度,散热板的外部排列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槽口的内壁上分别贴合有石墨烯散热膜,石墨烯散热膜分别与内存条的两个端面连接。散热板上的槽口以插拔的方式与内存条连接,散热板上分布有散热鳍片,在散热板槽口的内壁上贴合了石墨烯散热膜,石墨烯散热膜与内存条的表面接触,石墨烯散热膜具有优良的热传导性能,能够带走内存条因长时间工作而产生的热量,高效地解决内存条散热问题,大大增加了内存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内存条散热板。
背景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日益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现有技术中,计算机通常包括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而计算机主机是计算机最重要的是部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选择购买计算机时,愈发青睐于小巧、轻便、美观型的主机机箱,因此小型化成为目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然而当要求计算机机箱的体积减小时,同时也意为着机箱内的热流密度增加,在机箱内相对狭小的密闭空间内,空气更加不易流通,造成中央处理器(CPU)、北桥芯片或其他元器件所散发的热量无法尽快放散至机箱外面,在机箱内形成高温,因此对于小型化要求的计算机机箱来说,解决其散热问题是机箱能够达到小型化要求的首要问题之一。
计算机内存条插槽位于主板一侧,紧邻CPU,这种设计可以使内存与CPU距离更近,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增加稳定性。但是,因为CPU发热量巨大,所以在CPU上均安装有散热片和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将CPU传导到散热片的热量沿散热片上的沟槽吹到四周,紧邻CPU的内存条插槽不得不承受大量热风,由于内存条插槽本身的散热效果很差同时又承受大量热风,长时间处在热环境下,影响内存的稳定性和设备的连接,容易造成内存条工作不稳定和接触不良,造成计算机死机、蓝屏甚至无法启动,影响电脑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内存条散热板。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内存条散热板,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为矩形结构,散热板的底部开设有长条形槽口,槽口的宽度大于内存条的最大厚度,槽口的长度与散热板的长度相同,槽口的深度大于内存条的宽度,散热板的外部排列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槽口的内壁上分别贴合有石墨烯散热膜,石墨烯散热膜分别与内存条的两个端面连接。
优选方案,所述槽口的内壁与石墨烯散热膜通过导热膏粘接。
优选方案,所述散热板为铝合金材质。
优选方案,所述散热板顶部安装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散热板上的槽口以插拔的方式与内存条连接,散热板上分布有散热鳍片,散热鳍片对内存条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失,在散热板槽口的内壁上贴合了石墨烯散热膜,石墨烯散热膜与内存条的表面接触,石墨烯散热膜具有优良的热传导性能,能够带走内存条因长时间工作而产生的热量,使内存条运行环境温度的恒定,从而保证内存条的平稳运行,高效地解决内存散热问题,大大增加了内存条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内存条散热板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内存条散热板的仰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强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强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288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