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21732398.3 申请日: 2017-12-13
公开(公告)号: CN207585412U 公开(公告)日: 2018-07-06
发明(设计)人: 王伟;马重芳;吴玉庭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F28D20/00 分类号: F28D20/00
代理公司: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张慧
地址: 北京市***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固体蓄热体 蓄热 固体蓄热 本实用新型 上盖 复合 低温保温层 高温保温层 内部设置 蓄热单元 液固相变 依次设置 中空结构 内表面 热风道 吸热板 热源 释热 应用
【说明书】:

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包括:固体蓄热体,所述固体蓄热体为立方体中空结构,所述固体蓄热体包含:上盖和底部,所述上盖为热源侧强化吸热板,底部的内表面设有释热T型强化肋,底部的外表面设有释热风道;所述固体蓄热体的内部设置至少一个液固相变蓄热单元;所述固体蓄热体的外表面依次设置高温保温层和低温保温层。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目前固体蓄热存在的单位体积蓄热容量较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利用和蓄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旨在提高固体蓄热装置性能的复合蓄热结构。

背景技术

在能源利用领域,当供能和用能存在时空不匹配的情况时,就需要蓄能技术。在各种蓄能技术中,蓄热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分支。根据蓄热温度不同,蓄热技术大体可分为低温蓄热和中高温蓄热。低温蓄热主要针对的是太阳能热利用以及建筑节能等领域,通常采用盐溶液、水合盐、石蜡类、脂肪酸类等相变材料作为蓄热介质;中高温蓄热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热发电、工业余热利用、核电、以及电网储能等领域,主要采用导热油、熔盐和耐高温固体材料作为蓄热介质。在各种中高温蓄热技术中,固体蓄热具有蓄热温度高、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多的蓄热技术,尤其是近几年由于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采用固体蓄热材料的蓄热式电锅炉技术成为“非煤采暖”的重要技术选择。此外,由于导热油的局限性,熔盐的高技术门槛,人们也在探索采用固体作为太阳能热发电的蓄热材料。

对于一个蓄热系统,单位蓄热容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对其结构的紧凑性和经济性均有很大影响。而影响其单位蓄热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蓄热温度、蓄热材料的比热和密度、相变潜热等因素。然而,该指标体现的是蓄热材料的综合蓄热能力,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并不能完全代表蓄热结构的实际蓄热能力。一个蓄热系统的实际蓄热能力还取决于蓄热结构的蓄热和释热特性,这与蓄热材料的热物性以及蓄热体的具体结构有关。一个合理的蓄热系统需要综合考虑蓄热容量、蓄释热要求等因素,选择蓄热材料和设计蓄热结构。

对于固体蓄热技术,通常采用的蓄热材料为不同组分的耐火材料,这类材料具有蓄热温度高、价格便宜、易加工成型等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系数和比热较低,使得蓄热系统所需的空间较大,同时在蓄热和释热过程中,蓄热结构在空间上会有一定的温度分布,使其蓄热能力进一步下降。目前固体蓄热存在的单位体积蓄热容量较小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固体蓄热的蓄热能力是急迫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尤其需要加强蓄热结构的优化与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固体蓄热存在的单位体积蓄热容量较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固体蓄热的复合蓄热结构,包括:固体蓄热体,所述固体蓄热体为立方体中空结构,所述固体蓄热体包含:上盖和底部,所述上盖为热源侧强化吸热板,底部的内表面设有释热T型强化肋,底部的外表面设有释热风道;所述固体蓄热体的内部设置至少一个液固相变蓄热单元;所述固体蓄热体的外表面依次设置高温保温层和低温保温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热源侧强化换热板包括:吸热面板,吸热面板的上表面设有高吸收率耐火涂层,吸热面板的底面设有吸热板强化肋,吸热板强化肋位于所述固体蓄热体内,在吸热面板的两侧设有吸热板侧板;吸热面板上表面一侧为热源。

作为优选,所述液固相变蓄热单元为封装结构,所述液固相变蓄热单元包含:长方体封装外壳和封装盖;所述长方体封装外壳内侧上表面设有高温侧强化肋;所述长方体封装外壳内侧下表面低温侧强化肋,所述高温侧强化肋和低温侧强化肋交替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热源为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在高吸收率耐火涂层上,其通过电缆与加热电源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热源为高温空气,或导热油。

作为优选,所述的液固相变单元的布置形式为整体式或分散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323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