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功补偿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39184.9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2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兰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地址: | 40800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比较器 电流取样器 投切控制 控制器 无功补偿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 输出端连接 复合开关 输出端 输入端 电容器充放电 三相无功补偿 公共输出端 使用寿命 正输入端 电容 并联 投切 电路 电源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功补偿控制装置,包括M组三相无功补偿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任意一相所述支线上安装有电流取样器,该电流取样器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YHW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器YHW的输出端并联有M组投切控制组;在所述控制器YHW内设有电流比较器,所述电流比较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流取样器的输出端,所述电流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M组投切控制组的输入端,所述M组投切控制组的公共输出端连接12V电源。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复合开关的投切次数与电容器充放电次数,增加了复合开关与电容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系统无功补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功补偿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用电负荷迅速增加,用户无功需求也大幅度提高。现有配电系统中存在许多无功变化频繁而又剧烈的设备如轧钢机、注塑机、异步电机(软起动)和港口起重机等,往往会引起电压跌落及低功率因数的问题,这不仅使得配电网线损增大,同时还对一些供电电压质量要求高的精密设备产生极大的危害。为了达到节能减损的目的,需要对配电网进行无功补偿。如图1所示,目前最常采用的无功补偿设备为电容器。
无功补偿电容器如何配置及对它是否能进行合理、优化控制,不仅关系其补偿效果,而且对提高电压合格率、提高电能质量、节能降耗都很有关系,也关系到电容器本身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但是现有的无功补偿控制器通过电流取样器采集电流,直接根据采集到的电流大小分配电容组的组数并轮流投切,不能对电网中的检修模式和工作模式进行判断,没有无功补偿装置的保护措施;由于电路处于检修模式时,电网中的负荷很小,此时焊机进行弧焊时电流波动比较大,此时投入补偿装置,会使复合开关反复投切,电容反复进行充放电过程;要避免这种情况只能操作人员手动断开补偿电路中的控制开关K,一旦操作人员忘记此步骤,将会极大地损害电容和复合开关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性能的无功补偿控制装置,该装置能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当主配电路处于检修状态时能自动停止无功补偿装置工作,有效地对电容和复合开关进行了保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功补偿控制装置,包括M组三相无功补偿电路,所述任意一组三相无功补偿电路包括复合开关YHK,该复合开关YHK的前端a串联三相电感L后连接电容器组C,所述复合开关YHK的后端b接熔断器F的前端,按照同相电流并联原则,M组三相无功补偿电路中熔断器F的后端分别按照U相、V相、W相进行并联,并联在同一支线上、该支线串连开关K后接入配电母线上,其关键在于:在任意一相所述支线上安装有电流取样器,该电流取样器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YHW的输入端,所述控制器YHW的输出端并联有M组投切控制组;
在所述控制器YHW内设有电流比较器,所述电流比较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流取样器的输出端,所述电流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M组投切控制组的输入端,所述M组投切控制组的公共输出端连接12V电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主电路中的电流进行采样,当采样电流大于设定值,便可根据采样电流的大小,使用控制器分配投切电容组的组数,用来补偿无功功率;在电路检修时,电网中的负荷很小,并且当焊机进行弧焊时电流波动比较大,若此时将电容补偿投入,不仅达不到补偿的效果,反而会使复合开关反复投切,电容反复进行充放电过程,极大地影响了补偿电路元件的使用寿命;而在无功补偿控制器中加入了电流比较器,将比较器的负输入端设置一个比较值,当采集到的母线电流小于比较值时,视为检修模式,不投切任何补偿电容组,当检测到的母线电流大于比较值时,视为生产模式,控制电容组进行自动投切。
进一步描述,在所述控制器YHW内还设有延时器KT,该延时器KT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流比较器的输出端,所述延时器KT的另一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391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