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建筑外墙保温涂料生产的静电排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44847.6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136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韩华松;温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五岳松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15/00 | 分类号: | B01F15/00;H05F3/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9 | 代理人: | 李显锋 |
地址: | 236600 安徽省阜阳市太***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搅拌罐 螺栓固定 静电排除装置 涂料生产 静电 去除 建筑外墙保温 本实用新型 底端外壁 离子风机 气流增压 控制器 外壁 出料口内壁 静电吸附棒 圆柱体结构 顶端外壁 金属导线 静电去除 静电效果 插地针 出料管 出料口 接地线 支撑腿 吸附 安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外墙保温涂料生产的静电排除装置,包括搅拌罐,所述搅拌罐为圆柱体结构,且搅拌罐的底端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支撑腿,所述搅拌罐的底端外壁开设有出料口,且出料口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出料管,所述搅拌罐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控制器,且搅拌罐与控制器同一边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离子风机,所述搅拌罐的顶端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气流增压机。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离子风机和气流增压机,能够有效的去除静电,静电吸附棒可将静电进行吸附,金属导线、接地线和插地针,能够将搅拌罐内的静电进行有效的去除,本静电排除装置,采用多方面静电去除方法,去除静电效果高,有效的保证的涂料生产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料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外墙保温涂料生产的静电排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涂料生产过程中,要大量使用易燃溶剂和有机粉料,现有生产场所比较拥挤,生产设备又都不密闭,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一旦积累到一定强度,就会造成多种危害,其中,静电引起的最大危害是爆炸和火灾,静电的电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发生放电,出现静电火花,因此,在有可燃液体的作业场所,可能由静电火花引起火灾;在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或爆炸性纤维混合物的场所,可能由静电火花引起爆炸,而在涂料的生产过程中,最容易积累静电的阶段为向搅拌罐输送原料和进行搅拌的时候,输送时,原料和管道内壁剧烈摩擦,产生静电;搅拌时各原料之间相互碰撞,也会产生大量静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外墙保温涂料生产的静电排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建筑外墙保温涂料生产的静电排除装置,包括搅拌罐,所述搅拌罐为圆柱体结构,且搅拌罐的底端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支撑腿,所述搅拌罐的底端外壁开设有出料口,且出料口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出料管,所述搅拌罐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控制器,且搅拌罐与控制器同一边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离子风机,所述搅拌罐的顶端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气流增压机,且气流增压机的输入端套接有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远离气流增压机的一端套接在离子风机的输出端,所述气流增压机的输出端套接有第一连接管,且第一连接管远离气流增压机的一端套接有喷气管道,所述喷气管道通过螺栓固定在搅拌罐的顶端外壁上,且喷气管道的底端外壁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喷气管道的底端外壁位于喷气口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有旋转器,且旋转器的底端外壁通过螺钉固定有喷气嘴,所述搅拌罐的两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静电吸附棒,且搅拌罐的一边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金属导线,所述搅拌罐一侧外壁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有连接盒,且连接盒的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有接地线,所述接地线远离连接盒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插地针。
优选的,所述金属导线呈螺旋状固定在搅拌罐的外壁上,且金属导线的一端与静电吸附棒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喷气管道的长度小于搅拌罐的内径,且静电吸附棒的长度与搅拌罐的内径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旋转器的数量和喷气嘴的数量均为五到十个,且五到十个旋转器通过螺栓等距离固定在喷气管道的底端外壁。
优选的,所述接地线的长度大于连接盒到地面上的距离,且接地线通过连接盒与金属导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离子风机和气流增压机均连接有开关,且开关与控制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静电排除装置,通过增加了离子风机和气流增压机,从而能够有效的去除大部分静电。
2、本静电排除装置,通过增加了静电吸附棒,从而可将搅拌罐内的静电进行吸附。
3、本静电排除装置,通过增加了螺旋固定的金属导线,并且增加了接地线和插地针,从而能够将搅拌罐内的静电进行有效的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五岳松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五岳松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448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体助流剂开解系统
- 下一篇:一种封闭环保型干粉矿浆混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