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筒式双凸极永磁直线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45276.8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38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梅磊;曹逸涵;郝培华;张广明;欧阳慧珉;邓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41/03 | 分类号: | H02K41/03;H02K1/24;H02K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涂春春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凸极永磁直线电机 圆筒式 本实用新型 电枢绕组 定子铁芯 永磁直线电机 环形永磁体 电机铜耗 电机系统 电机效率 动子铁芯 工作安全 故障维修 励磁磁场 使用寿命 同极性 永磁体 铁耗 装配 能耗 电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圆筒式双凸极永磁直线电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目前电机系统普遍存在的结构过于复杂、自身能耗大的缺点。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筒式双凸极永磁直线电机,包括动子铁芯、定子铁芯A、定子铁芯B、电枢绕组A、电枢绕组B和环形永磁体。本实用新型永磁直线电机,采用永磁体建立励磁磁场,能降低电机铜耗,提高电机效率;采用同极性结构,电机具有较低的铁耗;结构简单,装配灵活性高,故障维修次数少,工作安全可靠,具有很高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具体是一种圆筒式双凸极永磁直线电机,属于电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圆筒型直线电机是一种新型直线电机,基于普通直线电机结构进行改进而来。直线电机最基本和最典型的结构是扁平式结构,该结构应用最为广泛,但其边缘效应明显,端部绕组浪费材料并增加电阻损耗和端部漏抗,导致电机效率低下。相比于扁平式直线电机,圆通型直线电机采用共轴线圈组成电机绕组,嵌入定子槽中,不存在端部绕组,提高了绕组利用率,同时消除了横向边缘效应。此外,直线电机轴承上承受的应力也得以降低,简化了电机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
双凸极电机是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结构的电机,进入90年代后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其具有结构简单坚固、制造方便、工作可靠、易于维护的优点,在风力发电场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双凸极电机属于变磁阻电机,变磁阻电机包含单边凸极和双边凸极两种,为了获得最大的磁阻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以及更好的机电能量转换特性,双凸极电机受到了研究人员更多的亲睐。典型的变磁阻电机利用磁阻的不等,磁通总向磁阻小的路线集中,作为电动机工作时,通电的定子绕组以磁力吸引铁磁性的转子,使磁力产生切向分力,即产生对转子的转矩。定子的通电顺序根据位置传感器检测到的转子位置所对应的最有利于对转子产生向前转动转矩的那一相定子通电,转子转过一定角度后由下一个最有利于转子产生转矩的一相通电。控制系统不断改变定子绕组的通电相序,使转子向一个方向持续转动。
圆筒式双凸极永磁直线电机是圆筒式直线电机的一种形式,其运行原理和双凸极永磁电机运行原理一致。它将圆筒式直线电机和双凸极永磁电机的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其所具有的结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目前电机系统普遍存在的结构过于复杂、自身能耗大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且结构简单、新颖的圆筒式双凸极永磁直线电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圆筒式双凸极永磁直线电机,包括圆柱体状的动子铁芯,在动子铁芯的外表面上沿轴向方向等间隔的设置环形的动子凸极,动子凸极的宽度与相邻两个动子凸极之间的间隔宽度相等;
在动子铁芯外表面上的沿轴向套设定子铁芯A、环形永磁体和定子铁芯B,环形永磁体位于定子铁芯A和定子铁芯B之间,定子铁芯A、环形永磁体和定子铁芯B三者外径均相同;
在定子铁芯A的内表面上外凸设置两个环形的定子凸极A,两个环形的定子凸极A均与动子凸极之间设置第一间隙;两个环形的定子凸极A之间设置用于安装电枢绕组A的环形的第一齿槽;第一齿槽的宽度等于两倍的定子凸极A的宽度;
在定子铁芯B的内表面上外凸设置两个环形的定子凸极B,两个环形的定子凸极B均与动子凸极之间设置第二间隙,第二间隙与第一间隙的间距相等;两个环形的定子凸极B之间设置用于安装电枢绕组B的环形的第二齿槽,第二齿槽的宽度等于第一齿槽的宽度;
定子凸极A的宽度、定子凸极B的宽度以及动子凸极的宽度均相等;
在第一齿槽内嵌入预先绕制好的环形的电枢绕组A,在第二齿槽内嵌入预先绕制好的环形的电枢绕组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452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