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注油孔的支重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48309.4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430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拓可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5/15 | 分类号: | B62D55/15;B62D55/092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张佩璇 |
地址: | 21531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体 注油孔 端盖 轮轴 金属件 支重轮 密封圈 塞子 本实用新型 润滑油循环 传导散热 浮动油封 工程机械 轴套转动 固定销 开口处 内侧部 磨损 转动 变形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注油孔的支重轮,包括:轮轴,通过轴套转动设置在轮轴上的轮体,位于轮体两侧且固定在轮轴上的端盖,位于端盖与轮轴之间的密封圈,位于端盖与轮体之间的浮动油封,位于端盖的远离轮体一侧的固定销,开设在所述轮体上的注油孔,以及位于注油孔内的塞子,所述注油孔的内侧部开口处形成扩张部。扩张部的开设,使得轮体转动时,促使润滑油循环流动,进而金属件上的热量能够及时被传导散热,减少了金属件的变形磨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工程机械的支重轮。
背景技术
支重轮是履带式工程机械底盘四轮一带中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着挖掘机与推土机的重量,让履带沿着轮子前进。
现有的支重轮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精加工的轮轴2’,通过轴套3’转动设置在轮轴2’上的轮体1’,位于轮体1’两侧且固定在轮轴2’上的端盖6’,位于端盖6’与轮轴2’之间的密封圈4’,位于端盖6’与轮体1’之间的浮动油封5’,以及位于端盖6’的远离轮体1’一侧的固定销7’。通过浮动油封5’以及密封圈4’,轮体1’与轮轴2’之间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该密封的空间中储存润滑油,对轮体1’与轮轴2’之间的相对转动起到润滑作用。
由于润滑油是工程机械的损耗品,每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更换,因此上述密封的空间需要设置注油孔。常规而言,注油孔8’开设在轮体1’的中部位置,形状为圆柱形,平时使用塞子9’将注油孔8’密封,需要更换润滑油时取下塞子9’即可。支重轮在运行过程中,受力是不均匀的,集中在底部。支重轮的起步阶段,底部摩擦发热量大,然而,由于受力挤压此处的油膜很薄,导致发热不容易及时传导,积攒在金属件上,使得金属件容易变形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支重轮内润滑油的流动性,使得金属件上热量能够及时被传导散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注油孔的支重轮,包括:轮轴,通过轴套转动设置在轮轴上的轮体,位于轮体两侧且固定在轮轴上的端盖,位于端盖与轮轴之间的密封圈,位于端盖与轮体之间的浮动油封,位于端盖的远离轮体一侧的固定销,开设在所述轮体上的注油孔,以及位于注油孔内的塞子,所述注油孔的内侧部开口处形成扩张部。
进一步的,所述扩张部为圆柱体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扩张部为长度方向平行于轮体的轴心线的长条状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扩张部的容积大于轮体与轮轴之间的密封空间的容积的5%。
进一步的,所述扩张部的侧面上在靠近轴套的两个位置形成导流坡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坡面与注油孔的轴心线呈小于45°的夹角。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扩张部的开设,使得轮体转动时,促使润滑油循环流动,使得金属件上的热量能够及时被传导散热,减少了金属件的变形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支重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支重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支重轮的示意图。
图中所示:1’、轮体,2’、轮轴,3’、轴套,4’、密封圈,5’、浮动油封,6’、端盖,7’、固定销,8’、注油孔,9’、塞子,
1、轮体,2、轮轴,3、轴套,4、密封圈,5、浮动油封,6、端盖,7、固定销,8、注油孔,81、扩张部,810、导流坡面,82、外侧部开口,9、塞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拓可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昆山拓可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483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置扰动块的支重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润滑油循环管路的支重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