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窑炉火焰温度监测相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51360.0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39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汤玉美;李端发;王瑞;徐勇;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G01J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火 温度 监测 相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窑炉火焰温度监测相机,包括相机壳体,相机壳体开设有安装孔用于装载光学镜头,相机壳体的内腔设有二向分光棱镜且二向分光棱镜的斜边对应光学镜头布置,所述的二向分光棱镜的两直角边分别对应布置有感红外彩色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感红外彩色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光线穿过光学镜头被二向分光棱镜分为透射光和反射光,随后分别入射至感红外彩色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确保此时两传感器采集的像素空间位置一致,得到窑炉内部的可见光图像信号、近红外光信号,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上避免使用了传统的双相机结构,体积上也大大的减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窑炉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窑炉温度监测相机。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拥有大量的窑炉设备,需要配备专用设备对窑炉内部的温度场和燃烧过程进行可视化检测,从而达到优化燃烧、保障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现有技术中,多采用近红外波段或可见光波段相机完成窑炉内部温度场及燃烧过程的可视化检测,在相机选择上,一般分为以下几种:采用近红外相机,将实测的目标亮度转化成温度场,根据温度场数据通过伪彩算法形成可视化图像,但是因为窑炉内烟气和水蒸气的存在,会造成可视化效果差、颜色失真大;采用彩色相机,利用彩色相机的RGB图像信息,建立与温度信息的关联关系,从而获取温度场信息和可视化彩色图像信息,但是根据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升高,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从而造成基于彩色RGB信息进行温度检测时,温度检测下限值较高,且易受可见光影响;采用彩色相机和近红外相机,彩色相机用于获取被测目标的可视化彩色图像,近红外相机用于获取被测目标的辐射亮度信息,通过温度标定算法转换为温度场信息,但是由于采用多组分光镜片结构+2台相机的结构,一方面造成整个组件体积较大,另一方面很难保证两款相机每个像素空间位置和时间的一致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窑炉火焰温度监测相机,在同一像素空间位置同时采集窑炉内部火焰的可见光图像信号、近红外光信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窑炉火焰温度监测相机,包括相机壳体,相机壳体开设有安装孔用于装载光学镜头,相机壳体的内腔设有二向分光棱镜且二向分光棱镜的斜边对应光学镜头布置,所述的二向分光棱镜的两直角边分别对应布置有感红外彩色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感红外彩色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光线穿过光学镜头被二向分光棱镜分为透射光和反射光,随后分别入射至感红外彩色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确保此时两传感器采集的像素空间位置一致,随后控制单元接收感红外彩色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传递的可见光图像信号、近红外光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窑炉内部的可视化彩色图像和近红外图像,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上避免使用了传统的双相机结构,体积上也大大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窑炉火焰温度监测相机,包括相机壳体10,相机壳体10开设有安装孔用于装载光学镜头20,相机壳体10的内腔设有二向分光棱镜30且二向分光棱镜30的斜边对应光学镜头20布置,所述的二向分光棱镜30的两直角边分别对应布置有感红外彩色传感器40、近红外传感器50,感红外彩色传感器40、近红外传感器50分别与控制单元60连接。光线穿过光学镜头20被二向分光棱镜30分为透射光和反射光,随后分别入射至感红外彩色传感器40、近红外传感器50,确保此时两传感器采集的像素空间位置一致,随后控制单元60接收感红外彩色传感器40、近红外传感器50传递的可见光图像信号、近红外光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窑炉内部的可视化彩色图像和近红外图像,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上避免使用了传统的双相机结构,体积上也大大的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513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