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密封集中供给封液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81305.6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01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鸿武;杨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赛乐化新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40 | 分类号: | F16J15/40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6 | 代理人: | 崔卜东 |
地址: | 610036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液 循环泵组 机械密封腔 机械密封 储罐 本实用新型 循环系统 冷却器 外接 流量计 辅助系统 上端 泄漏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械密封集中供给封液循环系统,包括储罐,循环泵组和冷却器,所述储罐下端的封液出口与循环泵组连接,循环泵组再分别连接于多个外接的机械密封腔,这多个机械密封腔另一端再通过冷却器连接于位于储罐上端的封液入口;所述循环泵组在与外接机械密封腔连接前还连接有流量计;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解决机械密封在遇到大量泄漏时,原有封液辅助系统失效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机械密封的辅助系统,尤其是一种机械密封集中供给封液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封封液辅助系统多为单点供应,即一个机械密封配一个封液辅助系统,一般带有容量固定的一个储罐,通过氮气加压,使这个储罐的封液循环对机械密封进行润滑冷却,为了防止密封介质外泄,封液压力一般高于介质压力2~3公斤。但当遇到机械密封损坏,产生大量泄漏时,极易造成封液漏完,而短时间内现场又无法及时给储罐供给,造成密封介质外泄,污染环境,有的高危介质严重的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解决机械密封在遇到大量泄漏时,原有封液辅助系统失效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在储罐顶部还设计了排气口、补液口、氮气加压口,为了保证安全,还设置了压力检测口,通过压力表和压力变送器进行压力在线和远程监控,同时考虑了安全阀以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在储罐侧面设计了液位计和温度计便于在线监测储罐液位和温度,同时设计了液位报警开关监测液位,并进入DCS远程报警;在罐子最底部设计了排液口,以方便检修和排污。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机械密封集中供给封液循环系统,包括储罐,循环泵组和冷却器,所述储罐下端的封液出口与循环泵组连接,循环泵组再分别连接于多个外接的机械密封腔,这多个机械密封腔另一端再通过冷却器连接于位于储罐上端的封液入口;
所述循环泵组在与外接机械密封腔连接前还连接有流量计。
优选地,所述循环泵组并联有备用循环泵组;所述备用循环泵组和循环泵组结构相同,且该结构依次安装有与储罐封液出口连接的阀门、过滤器、循环泵,压力表和单向阀。
优选地,所述储罐上部分别设置带阀门的排气口、带阀门的补液口、带压力变送器和压力表的检测口、安全阀以及氮气加压口;
同时在该储罐的侧面还分别设置有液位计、液位报警开关和检测储罐温度的温度计;
所述储罐底部还设置有排液口。
所述压力变送器液位报警开关均连接进入用户的DCS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所有主管线的连接是通过闸阀和不锈钢管焊接而成,与循环泵、液位计和流量计的连接通过法兰、垫片和螺栓连接到管线上,温度计和液位报警开关通过螺纹连接在储罐上,压力表和压力变送器都是引入支线,安装在面板上,便于现场观察;所有的管线连接好后固定在平板上,集成为一体,同时流量计也可以独立安装在支线上,进入机械密封前。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解决机械密封在遇到大量泄漏时,原有封液辅助系统失效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在储罐顶部还设计了排气口、补液口、氮气加压口,为了保证安全,还设置了压力检测口,通过压力表和压力变送器进行压力在线和远程监控,同时考虑了安全阀以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在储罐侧面设计了液位计和温度计便于在线监测储罐液位和温度,同时设计了液位报警开关监测液位,并进入DCS远程报警;在罐子最底部设计了排液口,以方便检修和排污。
本实用新型由于储罐容量大,当单个点的机械密封出现大泄漏时,有整个封液系统做后盾,同时立刻启动储罐顶部的补液口,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给现场维修带来足够的时间,从而阻止密封介质的外泄,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身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赛乐化新机电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赛乐化新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813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