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绕线负载的绕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90499.6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92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吴精强;贺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22 | 分类号: | B65H54/22;B65H57/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丹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线 绕线盘 绕线装置 摆臂 绕线 第一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 出线机构 控制系统 排线机构 驱动机构 绕线机构 绕线支架 线轮支架 控制器 工人作业 滑动设置 生产效率 依次设置 轴线平行 出线轮 生产成本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负载的绕线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出线机构、排线机构、绕线机构及控制系统;所述出线机构包括线轮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线轮支架上的出线轮;所述绕线机构包括绕线支架,设置于所述绕线支架上的绕线盘、以及与所述绕线盘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排线机构包括排线基座,滑动设置于所述排线基座上并与所述绕线盘的轴线平行的排线摆臂、以及与所述排线摆臂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排线摆臂的往复移动速度与所述绕线盘的转速相适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负载的绕线装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工人作业强度和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绕线负载的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领域,高性能负载是必不可少的微波器件,负载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多余的射频信号能量,保证系统的良好匹配。随着运营商对通信质量的重视,对负载的无源互调指标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功率与互调是最主要指标。传统技术中,低互调负载是利用射频信号在同轴电缆的衰减制作,同轴电缆的互调水平在-165dBc以下,在保证电缆与射频连接器焊接工艺前提下,负载互调小于-165dBc,可以满足运营商低互调负载需求。同时,为满足散热要求,要求电缆绕制紧密规整,提高电缆的散热能力,避免热量积聚而烧毁负载。而制作绕线负载涉及到电缆的绕制,由于绕制负载整体市场规模不太大,并分散在众多无源器件生产厂家。因此,在传统技术中,通常利用简单工装绕制负载,存在生产效率低下,绕制质量参差不齐,工人作业繁琐,成本高等诸多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负载的绕线装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工人作业强度和生产成本。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绕线负载的绕线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出线机构、排线机构、绕线机构及控制系统;
所述出线机构包括线轮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线轮支架上并用于卷放电缆的出线轮;
所述绕线机构包括绕线支架,设置于所述绕线支架上并用于绕制电缆的绕线盘、以及与所述绕线盘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绕线盘转动以进行绕线的第一驱动机构;
所述排线机构包括排线基座,滑动设置于所述排线基座上并与所述绕线盘的轴线平行的排线摆臂、以及与所述排线摆臂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排线摆臂在所述排线基座上往复移动以进行排线的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排线摆臂的往复移动速度与所述绕线盘的转速相适应、以使电缆按预设绕线规则绕制于所述绕线盘上。
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绕线机构和排线机构运转,使所述绕线机构从所述出线机构上拉出电缆进行绕制,在电缆绕制过程中,利用位于所述出线机构和绕线机构之间的所述排线机构对电缆进行排线,使所述绕线机构绕线规则紧密,整个绕线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极大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排线基座包括基座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座板上的排线滑轨;
所述排线摆臂包括滑动设置于所述排线滑轨上、并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的排线滑块,以及设置于所述排线滑块上的摆臂主体,所述摆臂主体上开设有用于穿设电缆的摆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排线位置检测机构,所述排线位置检测机构包括:
位置感应器,所述位置感应器在所述排线摆臂运动至与所述绕线盘的预定位置对应时发送触发信号;
触发传感器,所述触发传感器响应所述触发信号并传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带动所述排线摆臂换向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904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