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块化钢铝混合副车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91176.9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12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孟庆跃;刘如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7/02;B62D27/06;B62D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化 副车架结构 钢铝 本实用新型 加强支架 中间横梁 通用化 汽车设计与制造 尺寸调整 焊接夹具 横梁模块 螺栓连接 平台车型 前副车架 强度要求 主体模块 钣金冲压 副车架 铝型材 右边梁 左边梁 管材 焊合 跨距 拼焊 模具 零部件 通用 开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钢铝混合副车架结构,属于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钢铝混合副车架结构,包括左边梁模块、右边梁模块、横梁模块和加强支架模块;针对不同副车架左右安装跨距要求,主体模块通用,仅改变中间横梁长度,而中间横梁可采用型材或钣金冲压焊合结构,不涉及主要模具更改,加强支架可根据强度要求采用钢、铝型材或管材拼焊,尺寸调整仅涉及焊接夹具调整,更改成本很低,采用螺栓连接思路将前副车架自身模块化,提高平台车型间零部件通用化率,降低开发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钢铝混合副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A0及A级乘用车常用前副车架结构(元宝梁、蝶形副车架),副车架主体俯视看呈工字型,上、下板扣合焊接,形成一个较大的腔体,前部弯臂采用管材或钣金扣合焊接结构,插入副车架焊接主体后分别与上下板焊接。为了减少重量,现有技术开发了包括铝质材料的副车架主体和钢质材料的连接结构,或者钢质材料的副车架主体和铝质材料的连接结构,但现有技术仅从减重角度考虑,在整体结构上并无对应地改进,而且没有从模块化的角度对结构进行改进。因而导致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包括现有技术中的钢铝混合副车架结构)在平台化、模块化应用中受限,同平台车型为调整轮距常需要调整副车架横向尺寸,中间横梁模具成本最高,一旦调整尺寸就需要重新开发模具,无法灵活实现平台化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钢铝混合副车架结构。
一种模块化钢铝混合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模块、左边梁模块、右边梁模块和加强支架模块;所述横梁模块为中空结构且由带有翻边的上板和带有翻边的下板焊接而成;所述横梁模块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开设有至少两个贯穿所述上板和下板的安装孔;所述左边梁模块和右边梁模块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左边梁模块和右边梁模块均包括弯臂梁,所述弯臂梁的内侧端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横梁模块上的安装孔相对应的带安装孔的圆台结构,所述左边梁模块和右边梁模块的弯臂梁的内侧分别伸入所述横梁模块的左端和右端内并分别通过至少两个螺栓与螺母将所述左边梁模块和右边梁模块螺接在所述横梁模块上。
其中,所述横梁模块的上板和下板在翻边处焊接形成中空梁结构,并且所述横梁模块上冲切有减重孔。
其中,所述左边梁模块和右边梁模块呈槽型结构,并且所述槽型结构内设置有多个带安装孔的圆台结构,所述圆台结构之间、以及所述槽型结构的侧壁之间通过加强筋连接。
其中,所述左边梁模块和右边梁模块均包括弯臂梁、位于所述弯臂梁前侧的下摆臂前衬套安装部,以及位于所述弯臂梁后侧的后纵梁。
其中,所述弯臂梁的外侧顶端设有具有副车架前安装孔的圆台结构,所述弯臂梁的中部设有具有转向器安装通孔的圆台结构。
其中,所述下摆臂前衬套安装部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下摆臂前衬套安装孔。
其中,所述后纵梁上设有具有摆臂后衬套支架安装孔的圆台结构;摆臂后衬套安装支架以及稳定杆夹子通过摆臂后衬套支架安装孔螺接在所述后纵梁上。
其中,所述后纵梁的末端设有具有车身纵梁安装孔的主圆台结构和辅助圆台结构。
其中,所述加强支架模块为具有交叉点的X型支架,交叉点前端的两个短杆通过带安装孔的圆台结构与横梁模块上的焊接螺母孔螺接固定,所述交叉点后端的两个长杆通过带安装孔的圆台结构与所述左边梁模块和右边梁模块上的具有车身纵梁安装孔的辅助圆台结构螺接固定。
其中,所述左边梁模块或右边梁模块采用铝合金铸造或锻造成型;所述加强支架模块可采用铝合金型材或管材焊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钢铝混合副车架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911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