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96362.1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11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周泉;王德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2/10;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朱林军 |
地址: | 311305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群 电池槽 电动三轮车 电池结构 电池盖 极柱 铅套 有效防止电池 本实用新型 加强筋结构 电池壳体 电池内部 电池能量 外部负载 正负极板 多电池 活动式 密度比 侧边 叠放 卧放 串联 变形 电池 占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池结构,包括电池槽、极群、极柱和电池盖;所述极群位于所述电池槽内部;所述极柱位于所述电池槽侧边,用于连接所述极群和铅套,所述铅套用于连接外部负载。所述电池盖和所述电池槽连接,位于所述电池槽的相对正上方。该结构通过在电池内部设置以2V为一个极群,共设置6个串联的极群,极群内的正负极板水平卧放,6个极群以3×2的形式在垂直方向上叠放,节省了电池的占用面积,实现在单位面积内放置更多电池,使电池能量密度比增加。同时,该电池槽采用了活动式加强筋结构,达到了增加电池壳体强度的目的,有效防止电池变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电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高效的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以电能作为交通工具的动力能源,可有效降低成本,节约能源,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化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以电力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大量应用在城市公交、城市环卫清洁车辆、地铁施工专用车辆等领域。
电动三轮车以电能作为驱动能源,具有机动灵活,维护简单,维修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可以灵活地穿行于狭小的马路间,广泛应用于家庭、城乡、厂区、矿区、环卫、社区保洁等短途运输领域,深受用户的喜爱。但电动三轮车内部的铅酸蓄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时会因过度失水引发电池活性下降,加速极板软化,引起壳体发热、壳体起鼓、变形等严重损伤,并且该电池占用面积过大,所以,如何提高电动三轮车电池的结构强度,以及在有限的空间下节省电池的占用面积,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池结构,解决目前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强度低,导致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变形,以及在有限的空间下占用面积过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池结构,包括:电池槽、极群和极柱;
所述极群位于所述电池槽内部,所述极群按照预设的结构方式在垂直方向上堆叠;
所述极柱位于所述电池槽侧边,用于连接所述极群和铅套,所述铅套用于连接外部负载。
所述电动三轮车电池还包括电池盖,所述电池盖和所述电池槽连接,位于所述电池槽的相对正上方。
所述电池槽内嵌有铅套。
所述极群有6个,采用3×2的结构方式在垂直方向上堆叠,并且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所述电动三轮车电池的正负极从所述极柱引出。
所述电池槽采用了活动式加强筋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三轮车电池结构,以2V为一个极群,共设置6个串联的极群,极群内的正负极板水平卧放,6个极群以3×2的形式在垂直方向上叠放,这样就节省了电池的占用面积,在单位面积内可以实现放置更多的电池,使电池能量密度比增加。同时,该电池槽采用了活动式加强筋结构,达到了增加电池壳体强度的目的,可以有效防止电池变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池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963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