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取电装置及供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00760.6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43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范杰;杨思安;刘春娣;刘国瑞;冷旭东;吕钧章;胡秀英;弋红霞;陈永超;李荆;马艳红;王晓敏;董渊;董朝晖;吴忠福;曹勇;李书山;刘春海;高玉玲;袁立宝;麻梦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省电力设计院;深圳市泰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00 | 分类号: | H02J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邓超 |
地址: | 810000 ***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组 取电装置 输出连接 输入连接 电连接 供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 供电设备 供电终端 变电站直流系统 直流电供电 直流电 直流馈线 轻便 槽体 体内 缓解 改造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电装置及供电系统,涉及供电设备的技术领域,该取电装置包括:槽体、输入连接模组和输出连接模组,其中,输入连接模组和输出连接模组设置在槽体内,输入连接模组和输出连接模组之间电连接;输入连接模组用于和直流电供电设备电连接,输出连接模组用于和使用直流电的被供电终端电连接,以使供电设备向被供电终端提供电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取电装置小型化和轻便化,缓解了传统直流馈线系统不利于变电站直流系统改造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取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直流供电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发电厂和变电站等领域,例如,110kV及以下等级变电站、开闭所以及一些工矿企业等。直流供电系统大部分由蓄电池组、充电装置及直流馈线系统、电池巡检、开关量检测等设备构成,是一种在正常和各种事故情况下都能保证可靠供电的电源系统。
其中,直流馈线系统通常包括馈线开关、开关状态监测模块、支路绝缘监测模块等部件,目前的直流馈线系统是将这些部件采用插框固定的方式存放在充电柜内,充电柜立在配电室内。而充电柜是当前电力领域统一标准的充电柜,直流馈线系统所使用充电柜的规格是800×600×2260,这种充电柜不仅体积大而且重量也较大,因而,目前的直流馈线系统需要占用较多地面面积,且移动不方便,从而影响了供电系统改造施工的灵活性,难以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利于变电站直流系统改造。
针对目前直流馈线系统不利于变电站直流系统改造的技术问题,目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去顶装置及供电系统,以缓解传统直流馈线系统不利于变电站直流系统改造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电装置,包括:槽体、输入连接模组和输出连接模组,其中,
所述输入连接模组和所述输出连接模组设置在所述槽体内,所述输入连接模组和所述输出连接模组之间电连接;
所述输入连接模组用于和直流电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输出连接模组用于和使用直流电的被供电终端电连接,以使所述供电设备向所述被供电终端提供电能。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取电装置包括底座、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其中,
所述底座铺设在所述槽体内;
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之间分别电连接有所述输入连接模组和所述输出连接模组,以使所述输入连接模组和所述输出连接模组之间实现电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输出连接模组包括:输出监测模块,其中,
所述输出监测模块用于获取输出检测信号,以根据所述输出检测信号实时监测所述输出连接模组是否向所述被供电终端输出电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取电装置还包括绝缘监测仪,其中,
所述绝缘监测仪安装在所述槽体的一端,且和所述输入连接模组并联在目标线路上,所述绝缘监测仪用于获取绝缘监测信号,以根据所述绝缘监测信号监测所述取电装置的绝缘状态,其中,
所述目标线路为所述供电设备供电的电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取电装置还包括直流采集器,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省电力设计院;深圳市泰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海省电力设计院;深圳市泰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007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