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包壳管内压爆破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01671.3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10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洋;王占伟;黄恒;龚星;严俊;刘彤;任啟森;李锐;李雷;杨英;薛佳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8 | 分类号: | G01N3/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林俭良;王少虹 |
地址: | 518026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加热装置 包壳管 压力介质 防护组件 内压爆破试验 本实用新型 释放装置 连通 介质输送 伸出设置 输送管道 重要部件 再利用 中套 爆破 外围 回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壳管内压爆破试验装置,包括真空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真空加热装置中的包壳管、设置在所述真空加热装置中套设在所述包壳管外围的防护组件、设置在所述防护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包壳管连通将压力介质输送至所述包壳管的压力介质输送管道、设置在所述防护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护组件连通的压力介质释放装置;所述压力介质释放装置从所述真空加热装置伸出设置,以将防护组件中的介质输送至所述真空加热装置外。本实用新型的包壳管内压爆破试验装置能够将压力介质输送至真空加热装置外,避免爆破后的介质损坏真空加热装置中的重要部件,利于压力介质的回收和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包壳管内压爆破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泄压装置通常采用泄压阀,在系统内压力大于外界环境压力时能满足系统密封要求,但在高真空环境中泄漏率很高,不能满足本内压爆破试验机高真空度密封要求。传统内压爆破试验机爆破后压力介质直接释放,容易损坏加热炉内重要部件还有污染环境,另外,其为单一压力介质释放系统,无法实现多压力介质的释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不能满足试验机高真空度密封要求、压力介质释放容易损坏重要部件还有污染环境以及无法多压力介质释放等弊端的包壳管内压爆破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包壳管内压爆破试验装置,包括真空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真空加热装置中的包壳管、设置在所述真空加热装置中套设在所述包壳管外围的防护组件、设置在所述防护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包壳管连通将压力介质输送至所述包壳管的压力介质输送管道、设置在所述防护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护组件连通的压力介质释放装置;
所述压力介质释放装置从所述真空加热装置伸出设置,以将防护组件中的介质输送至所述真空加热装置外。
优选地,所述压力释放装置包括与所述防护组件连接且从所述真空加热装置伸出的压力介质释放管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压力介质释放管道上的至少一个压力介质释放阀。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压力介质释放阀包括与所述压力介质释放管道连通且可自力复位高真空密封的气态压力介质释放阀以及与所述压力介质释放管道连通的液态压力释放阀。
优选地,所述防护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包壳管外围的防护套筒、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护套筒两端的第一密封堵头和第二密封堵头;
所述防护套筒与所述压力介质释放管道连接;
所述压力介质输送管道通过设置密封卡环与所述第一密封堵头连接。
优选地,所述真空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炉、设置在所述加热炉上的真空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加热炉中的陶瓷基座、以及设置在所述陶瓷基座上的至少一段加热体;
所述包壳管设置在所述加热体中;
所述防护套筒套设在所述包壳管外围且设置在所述加热体中;
所述压力释放管道伸出所述陶瓷基座设置。
优选地,所述加热炉上设有供所述压力介质输送管道伸入的第一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供所述压力介质释放管道伸出的第二开口;
所述真空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
所述压力介质释放管道直径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口径基本相等。
优选地,所述真空密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上的真空法兰、以及固定所述真空法兰的真空密封快夹;
所述压力介质输送管道与所述密封卡环连接且通过所述真空密封快夹固定设置。
优选地,所述加热体为钼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016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