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12042.0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61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徐仁辉;梁晓辉;邓小亮;周国荣;付国煜;刘辉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鑫田车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8 | 分类号: | F16F15/08;B60K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史炜炜 |
地址: | 336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强筋 支撑板 托底板 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 橡胶减振垫 水室 一体成型结构 长方体结构 汽车发动机 沿宽度方向 轴对称结构 高频焊管 使用寿命 一体成型 柱状结构 上表面 上端部 下端部 减振 主片 冲击力 零部件 吸收 制作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为轴对称结构;包括面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面板的两个端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设置于面板的上表面,以及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表面;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均由沿宽度方向截面为梯形的柱状结构的上端部和截面为长方形的长方体结构的下端部组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一体成型,制作成本低;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散热器的托底板的减振,夹在水室与托底板之间很好的吸收汽车的振动对水室、主片以及高频焊管的冲击力,防止散热器零部件开裂,从而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用减振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上用铝散热器的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因发动机振动会产生对铝散热器的冲击,严重时会导致散热器零部件开裂,容易发生泄露。目前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汽车发动机减振装置为橡胶减振垫。
例如,中国专利CN201720276163.1公开了一种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其结构包括减振装置、下水室、出水管、散热风扇、散热片、冷却器、水道、进水管、传感器、上水室、散热气盖,所述减振装置与下水室相连接,所述减振装置由下橡胶隔声减振垫、固定底板、弹簧、上壳、减振器杆、上橡胶隔声减振垫、橡胶减振垫、工作缸、万向球、下底座组成,所述下橡胶隔声减振垫与固定底板相连接,所述固定底板上设有弹簧,所述上水室上设有散热气盖。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设有减振装置,减振装置设置有上橡胶隔声减振垫和下橡胶隔声减振垫构成的减振垫,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振动部分由减振垫吸收,提高汽车散热器减振垫减振效果,延长汽车散热器寿命,提高汽车安全性能。但是,该减振垫存在着结构复杂,各个部件单独加工,需要后续装配在一起,并且制作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需要针对散热器的不同振动位置研制出不同结构的橡胶减振垫,并且要充分考虑制造成本问题。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散热器的托底板的减振,所述的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采用丁晴橡胶,夹在水室与托底板之间很好的吸收汽车的振动对水室、主片以及高频焊管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减振垫存在着结构复杂,各个部件单独加工,需要后续装配在一起,并且制作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夹在水室与托底板之间很好的吸收汽车的振动对水室、主片以及高频焊管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为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一体成型结构,显著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所述的托底板橡胶减振垫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并且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为轴对称结构;包括:面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的面板的两个端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设置于面板的上表面,以及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表面。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结构完全相同,由沿宽度方向截面为梯形的柱状结构的上端部和截面为长方形的长方体结构的下端部组成。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沿长度方向轴对称设置于面板的上表面,以及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外表面。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面板与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结构。
在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梯形的上底边的长度小于下底边的长度,并且梯形的下底边的长度等于长方形的长边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鑫田车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西鑫田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120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