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控面源污染的近自然河岸缓冲带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43568.5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2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于鲁冀;栗晓燕;吕晓燕;刘攀龙;张文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带 草区 河岸 本实用新型 垂直结构 面源污染 梯度结构 河岸带 水生植物 草本植物 河流 缓冲区域 立体结构 生态景观 生态破坏 灌木层 乔木层 水位线 构建 水土流失 升高 污染 投资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种阻控面源污染的近自然河岸缓冲带,该缓冲带是以河流最高水位线为起点,外延18米以上由梯度结构和垂直结构构成的缓冲区域,所述的梯度结构是由距离河流由近及远逐步升高的水生植物区、灌草区、第一乔灌草区及第二乔灌草区构成的四坡位结构,所述的垂直结构是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构成的立体结构;本实用新型近自然河岸缓冲带构建方法投资成本低、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维护简单,对原有生态破坏小,不仅对面源污染起到有效阻控,还提高了河岸带控制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时河岸带也具备了良好的生态景观功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流生态保护,特别是一种阻控面源污染的近自然河岸缓冲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迅猛发展,水生态系统受到了非点源污染的严峻考验;非点源污染是指在降水、融冰雪和灌溉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地表径流,经过淋溶和冲刷作用,携带自然或人为污染物质最终汇入受纳水体中所引起的水体污染;近年来面源污染日渐成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
河岸缓冲带是介于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生态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防治面源污染、截污滞污、营造河岸景观等生态功能。河岸带植被对于河岸带截污地表径流的能力至关重要,草本类植物由于其生长密集高,并且植株个体相对来讲较小可以覆盖在地表等特点,所以其能在滞缓径流,去除地表径流污染物并且降解、吸附污染物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河岸带植被乔灌草的根系和土壤可以相互结合,进而可以形成很强大的生物凝聚力,这有利于强化土壤的空间结构。
近年来,陆续出现了构建生态护岸对河流进行治理,例如,在河岸带下层铺设砾石、陶粒、麦饭石等基质材料,上层种植草本植物;再如,使用干砌石方式护堤,采用石块、木桩、生态砖等措施稳定河岸,再在其上种植草本,或种类较单一的木本植物。上述生态护岸均会对河岸带原本的土层结构产生较大的改动,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打破了原有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生态系统恢复的时间较长,严重时会造成河岸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会影响去污效果,并且现有护岸未考虑到北方寒冷地区融雪径流所造成的水体污染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种阻控面
源污染的近自然河岸缓冲带,可有效解决现有生态护岸治理河流,会改变河岸带原本土层结构、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去污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阻控面源污染的近自然河岸缓冲带,该缓
冲带是以河流最高水位线为起点,外延18米以上由梯度结构和垂直结构构成的缓冲区域,所述的梯度结构是由距离河流由近及远逐步升高的水生植物区(近水区域)、灌草区(常水位-设计洪水位)、第一乔灌草区(设计洪水位-岸顶)、第二乔灌草区(岸顶)构成的四坡位结构,所述的垂直结构是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构成的立体结构;
所述水生植物区(近水区域)种植有带状水生植物层,占缓冲区域总面积的6%-10%,所述的水生植物为美人蕉、黄菖蒲、西伯利亚鸢尾和芦苇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灌草区内混种有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灌草区占缓冲区域总面积的8%-20%,所述灌木为石楠、海桐、南天竹、紫荆、木槿、连翘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草本植物为狗牙根、矮山麦冬、青绿苔草、虎耳草、葱兰、麦冬、西伯利亚鸢尾或美人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第一乔灌草区种植有间距为3m×3m、梅花状分布的乔木层、间距为2m×2m的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所述乔木为白榆、油松、女贞、桂花、紫叶李、构树、苦楝、垂柳、黄山栾树、鸡爪槭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灌木为石楠、海桐、南天竹、紫荆、木槿、连翘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草本植物为狗牙根、矮山麦冬、青绿苔草、虎耳草、葱兰、麦冬、西伯利亚鸢尾或美人蕉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435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泥石流排洪结构和泥石流排洪系统
- 下一篇:河道清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