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层织造羽绒被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67711.4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73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毛凤伟;杜达生;朱志良;朱正祥;朱锡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星羽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9/02 | 分类号: | A47G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联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89 | 代理人: | 姚宇吉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被面 充绒 织线 针孔 双层织造 羽绒被 羽绒 分隔 本实用新型 充绒通道 密闭空间 针线缝制 字型排列 填充 连通 背面 申请 保证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层织造羽绒被,包括上被面及下被面,上被面的部分被面与下被面的部分被面织在一起形成若干段织线,且织线之间呈“田”字型排列,织线将上被面与下背面之间的密闭空间分隔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充绒空间,充绒空间内填充有羽绒,充绒空间之间留有相互连通的充绒通道;上被面的四周沿与下被面的四周沿一一对应织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避免了利用针线缝制分隔被子,被子的上被面与下被面上不会留有针孔,保证了被子内的羽绒不会从针孔与线之间的空隙钻出来,同时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被子,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织造羽绒被。
背景技术
羽绒被由于保暖效果好,重量轻,深受人们喜爱。现在羽绒被普遍采用如下结构:两块布被缝合在一起形成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小空间,羽绒填充在这些空间内。由于被子是完全贴合人体的,故被子使用的布料一般是棉布、丝绸以及涤纶,在缝制过程中,针穿过布料会留下针孔,且针孔的直径与针的直径相等,但线的直径是远远小于针孔的直径,而棉布、丝绸这些面料的收缩性能非常差(几乎不能收缩),故针在这些面料上戳一个洞,这个洞几乎就不会有任何变化,故针孔与线之间会留下一个空隙,而较小的羽绒会从这个空隙中钻出来(即人们常说的“羽绒被跑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双层织造羽绒被。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层织造羽绒被,包括上被面及下被面,上被面的部分被面与下被面的部分被面织在一起形成若干段织线,且织线之间呈“田”字型排列,织线将上被面与下背面之间的密闭空间分隔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充绒空间,充绒空间内填充有羽绒,充绒空间之间留有相互连通的充绒通道;上被面的四周沿与下被面的四周沿在织线外缝制在一起。
在本方案中,上被面与下被面共同构成了了一个密闭空间,同时由于上被面与下被面有一部分是织在一起的,且上被面与下被面部分织在一起,形成若干条纵横交错的织线。在本方案中,由于没有采用针线缝制的方法来分隔上被面与下被面之间所形成的上下两个空间,故上被面上与下被面上都不会留有针孔,避免了针孔与线之间产生空隙的现象,羽绒也就无法通过针孔与线之间的空隙钻出来了。在本方案中,具体在生产上被面与下被面时,由纺织机将上被面与下被面纺织在一起,上被面与下被面织在一起的部分称之为“织线”,由于织线呈纵横交错的方式排列,而充绒空间之间需要留有相互连通的通道,故在每一条横向排列的织线上设置空隙(亦可设置在每一条纵向排列的织线上),在空隙处上被面与下被面布不织在一起,上被面与下被面之间形成一个空隙,该空隙即为充绒通道,充绒机械穿过充绒通道给充绒空间填充羽绒,空隙长度控制在3cm~6cm。本方案中,由于不需要利用针线缝制来分隔被子,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选的,相交的两条织线相互垂直,平行且相邻的两条织线之间的距离为15cm~45cm。
可选的,所述织线的宽度为0.2mm~2mm。
为了保证上被面与下被面的连接强度足够高,确保织线的宽度不少于0.2mm,同时出于纺织成本考虑,控制织线的宽度不超过2mm。
可选的,所述上被面为棉上被面或涤棉被面或涤纶被面,所述下被面为为棉上被面或涤棉被面或涤纶被面。
任意一种高支高密度达到防羽效果的面料均可以作为被面,本方案中优选棉、涤棉或涤纶。
可选的,先将上被面的四周沿及下被面的四周沿对齐后,再在外包裹一片包边布条后按0.1cm-0.5cm距离双止压线缝制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星羽绒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星羽绒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677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