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锚索循环张拉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70467.7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60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建伟;张宏松;邓学灯;庞成立;赵旭荣;李青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E02D5/76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杨宣仙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锚索 锚垫板 马凳 锚具 千斤顶 支撑柱 锁定 张拉 本实用新型 张拉锚具 支撑面板 锚梁 循环加卸载 工具夹片 试验荷载 活塞 触接 贯穿 试验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锚索循环张拉的结构。所述一种用于锚索循环张拉的结构,包括锚索和锚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索依次贯穿的第一锚垫板、锁定锚具、马凳、千斤顶、第二锚垫板和张拉锚具,所述第一锚垫板与锚梁紧密接触,所述马凳是由多个支撑柱和支撑面板组成,马凳的多个支撑柱与第一锚垫板紧密接触,其长度大于锁定锚具的长度,所述锁定锚具置于马凳的多个支撑柱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千斤顶置于马凳的支撑面板上,第二锚垫板与千斤顶的活塞触接;在锁定锚具和张拉锚具内分别设置有工具夹片。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方便,且经济、实用,能够满足锚索最大试验荷载的要求,并顺利完成锚索基本试验完整的循环加卸载过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锚索循环张拉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岩土工程领域,如基坑和边坡支护,锚索是常用的一种支护手段。锚索是将受拉杆件的一端(锚固段)固定在稳定地层中,另一端与工程构筑物相联结,用以承受由于土压力、水压力等施加于构筑物的推力,从而利用地层的锚固力以维持构筑物(或岩土层)的稳定。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任何一种新型锚索或已有锚索品种用于未曾用过的地层时,均应进行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验证杆体与砂浆间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锚索基本试验应采用循环加卸荷法。
然而对于大型边坡或基坑支护工程,尤其是桥梁、大坝等需要对锚索施加很大的预应力,锚索基本试验往往现有的张拉设备(千斤顶)行程不够,单次张拉的行程达不到试验所需要的最大荷载;传统张拉方法虽然能利用千斤顶行程的叠加达到锚索最大试验荷载,但是由于循环张拉过程中锁定锚具一般处于锁定或半锁定状态,即锚索张拉时锁定锚具的夹片只能随锚索变形发生较小位移(一般会在锁定锚具上设置限位板限制夹片的位移),分级加载张拉完成后夹片由于重力作用和锚索回缩产生的摩擦力而向锁定锚具发生位移,从而再次夹紧锁定锚索。当进行锚索分级卸载时,由于锁定锚具和夹片对锚索一直处于锁定状态,造成无法顺利完成锚索分级卸载过程。而采购更大行程的张拉设备(千斤顶)不仅费用高,而且一般利用率比较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锚索循环张拉的结构,该结构能够满足锚索最大试验荷载的要求,并顺利完成锚索基本试验完整的循环加卸载过程,其制作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用于锚索循环张拉的结构,包括锚索和锚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索依次贯穿的第一锚垫板、锁定锚具、马凳、千斤顶、第二锚垫板和张拉锚具,所述第一锚垫板与锚梁紧密接触,所述马凳是由多个支撑柱和支撑面板组成,马凳的多个支撑柱与第一锚垫板紧密接触,其长度大于锁定锚具的长度,所述锁定锚具置于马凳的多个支撑柱之间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千斤顶置于马凳的支撑面板上,第二锚垫板与千斤顶的活塞触接;在锁定锚具和张拉锚具内分别设置有工具夹片。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在第一锚垫板、锁定锚具、马凳的支撑面板、第二锚垫板和张拉锚具内分别设置有多个直径相同且互相对应锚索孔,每个锚索孔的直接大于单根锚索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在张拉锚具上设有精度为0.01m的百分表。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马凳的支撑面板为面积大于千斤顶底面积的方形面板,在四个角部分别设有支撑柱,并在每根支撑柱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支撑面板固定焊接的加强角钢,在两相邻的支撑柱之间设有横向加强条。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锁定锚具和张拉锚具均为圆柱状。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锚垫板和第二锚垫板的大小和形状相同,其横断面均为矩形,分别与锚梁以及千斤顶的活塞平整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四个支撑柱为相同尺寸、长度的钢制圆柱体,均匀且对称设置于所述面板的四个角点,每个支撑柱的底面平整,并与锚垫板无缝隙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704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桩桩尖
- 下一篇:一种电气自动化的打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