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压力平衡的自力循环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93046.6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51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高晓冲;周宝强;胡长荣;于晓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天元伟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 |
代理公司: | 天津展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21 | 代理人: | 任海波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高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塔 出气管 通气筒 吸收室 循环吸收装置 压力平衡 废气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 吸收塔气体 挡板 环隙结构 竖直设置 吸收效率 向上运动 环流 环隙中 进气室 并流 鼓泡 固接 排出 压降 废气 贯通 分割 吸收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净化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压力平衡的自力循环吸收装置,包括:吸收塔及设于吸收塔内呈竖直设置且贯通的通气筒,挡板将吸收塔分割为进气室及吸收室,吸收室底部固接有中筒,废气自通气筒进入吸收室,并从通气筒与中筒之间的缝隙向上运动,最终从出气管排出,环隙结构能够增加气体与溶液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气体在环隙中与溶液并流,压降小,阻力小,远离出气管一侧的气体会向出气管一侧流动形成环流,相较于鼓泡吸收塔气体与溶液的接触时间更长,反应更充分,吸收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净化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压力平衡的自力循环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化工领域在处理VOC废气时,通常使用吸收塔对废气进行中和处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吸收塔包括喷淋吸收塔及鼓泡吸收塔,但是当处理小气量VOC废气时,采用喷淋吸收塔的设备投资大,运行费用高,采用鼓泡吸收塔,则压降大,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吸收效果好、压降小的带压力平衡的自力循环吸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带压力平衡的自力循环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塔及设于吸收塔内呈竖直设置且贯通的通气筒,
所述通气筒中部与吸收塔之间固接有挡板,挡板将吸收塔分割为进气室及吸收室,
所述进气室顶端中部连接有进气管,进气室内还插入有进液管及补气管,补气管下端高度位于通气筒上端与进液管下端之间,
所述吸收室底部固接有中筒,所述中筒设于吸收塔与通气筒之间,中筒底部外侧开有通孔,中筒上端的高度位于吸收室上端与中筒下端之间,吸收室上端外侧连接有出气管,吸收室中部外侧连接有溢流管,出气管高度高于中筒上端及溢流管高度,所述出气管通过管道连接有风机,出气管与溢流管分别设在吸收室的两侧,
所述吸收塔、通气筒及中筒的轴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通气筒底部固接有溢流栅板。
优选的,所述中筒上端与通气筒之间固接有溢流栅板。
优选的,所述吸收室底部外侧连接有出液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废气自通气筒进入吸收室,并从通气筒与中筒之间的缝隙向上运动,最终从出气管排出,环隙结构能够增加气体与溶液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气体在环隙中与溶液并流,压降小,阻力小,远离出气管一侧的气体会向出气管一侧流动形成环流,相较于鼓泡吸收塔气体与溶液的接触时间更长,反应更充分,吸收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收塔,2.通气筒,3.挡板,4.进气室,5.吸收室,6.进气管,7.进液管,8.补气管,9.中筒,10.通孔,11.出气管,12.溢流管,13. 风机,14.溢流栅板,15.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吸收塔1及设于吸收塔内呈竖直设置且贯通的通气筒2,
所述通气筒中部与吸收塔之间焊接有挡板3,挡板对通气筒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挡板将吸收塔分割为进气室4及吸收室5,
所述进气室顶端中部连接有进气管6,进气室内还插入有进液管7及补气管8,补气管下端高度位于通气筒上端与进液管下端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天元伟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天元伟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930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