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青蛙诱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93376.5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67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松培;罗杰;张骞;何智;严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23/08 | 分类号: | A01M23/08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李林合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质透明塑料 诱捕装置 封圈 圆形骨架 温度调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 硬质塑料膜 表面设置 骨架表面 两端固定 内表面 食台 成功率 开口 损伤 捕捉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青蛙诱捕装置,包括骨架,所述骨架两端固定连接有圆形骨架,且圆形骨架与骨架表面安装有硬质透明塑料,所述硬质透明塑料表面设置有缺口,且缺口通过硬质塑料膜连接有开口,所述硬质透明塑料内部安放有食台,其硬质透明塑料两端安装有左封圈和右封圈,且左封圈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温度调控装置。该青蛙诱捕装置,与现有的青蛙诱捕装置相比较之下,捕捉成功率高,效率高,并且不易损伤青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青蛙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业上正在逐步实现省时省力全智能的方向发展。现代青蛙养殖过程中,青蛙的收获时常是一种棘手的问题,因此有一种方便的捕蛙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捕蛙通常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捕捉,而该方法效率较低且容易造成蛙体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青蛙诱捕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在捕蛙通常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捕捉,而该方法效率较低且容易造成蛙体损伤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青蛙诱捕装置,包括骨架,所述骨架两端固定连接有圆形骨架,且圆形骨架与骨架表面安装有硬质透明塑料,所述硬质透明塑料表面设置有缺口,且缺口通过硬质塑料膜连接有开口,所述硬质透明塑料内部安放有食台,其硬质透明塑料两端安装有左封圈和右封圈,且左封圈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温度调控装置。
优选的,所述左封圈和右封圈均与圆形骨架之间为螺纹连接,且圆形骨架内表面均匀固定有骨架。
优选的,所述开口的面积小于缺口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右封圈包括弹簧、门板和弹簧固定筒,所述弹簧固定筒内部安装有弹簧,且弹簧表面固定连接有门板。
优选的,所述门板关于右封圈中心线左右对称分布,且门板外径大于右封圈的内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青蛙诱捕装置,与现有的青蛙诱捕装置相比较之下,左封圈和右封圈均与圆形骨架之间为螺纹连接,且圆形骨架内表面均匀固定有骨架,便于固定硬质透明塑料,且方便更换损坏的硬质透明塑料,开口的面积小于缺口的面积,使青蛙能够进入装置内,却无法出来,右封圈包括弹簧、门板和弹簧固定筒,弹簧固定筒内部安装有弹簧,且弹簧表面固定连接有门板,便于清理装置内部,且便于取出青蛙,门板关于右封圈中心线左右对称分布,且门板外径大于右封圈的内径,使门板只能向内打开,不能向外打开,避免装置内部的青蛙逃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封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缺口与开口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封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骨架与圆形骨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封圈,2、骨架,3、硬质透明塑料,4、硬质塑料膜,5、食台,6、开口,7、右封圈,701、弹簧,702、门板,703、弹簧固定筒,8、缺口,9、圆形骨架,10、温度调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933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