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温高压气体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907744.7 | 申请日: | 2017-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360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岷;魏国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金岷 |
主分类号: | F23D14/08 | 分类号: | F23D14/08;F23D14/62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22202 | 代理人: | 张铁生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助燃气体 燃气混合室 电点火 负压区 燃烧器 高温高压气体 紧密接触部 凹型沟槽 燃气管 进口 燃烧室 本实用新型 高温高压 燃气混合 稳定运行 喷火嘴 管内 点火 燃气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高温高压气体燃烧器,它包括:电点火枪、助燃气体管、燃气管、燃气混合室、燃烧室和喷火嘴;所述的助燃气体管设在燃气混合室中心位置,电点火枪设在助燃气体管内,燃气管进口设在燃气混合室壁上;助燃气体管进口设有与电点火枪紧密接触的若个紧密接触部,紧密接触部分成若个助燃气体管进口;紧密接触部外侧设有若干个凹型沟槽;助燃气体管进口形成若干流速高的气流束。气流束的之间形成负压区,燃气从凹型沟槽中进入气流束之间的负压区,与助燃气体混合,气流束周围同时也形成负压区,与燃气混合室的燃气混合,内外混合充分,解决了高压下点火难的问题,保证了高温高压燃烧器稳定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石油化工领域,具体涉及高温高压气体燃烧器。
背景技术
油页岩原位裂解开采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种相对环保的方法。在原位裂解开采技术中,以加热技术最为关键,按照加热方式, 油页岩原位开采加热技术可分为电加热、辐射加热及对流加热。
电加热是通过热传导方式利用电阻发热产生的热量加热油页岩层,开发前需建立冷冻墙,用来保护地下水;主要存在工艺复杂、热损大、耗电多、成本高回收率低等问题;目前主要有壳牌ICP技术和Electrofrac TM技术。
辐射加热是利用微波发生器发射出的微波来加热油页岩;优点是传热快、选择性加热、容易自动控制、采油率高;不足是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目前主要有LLNL的射频技术和Raytheon公司的RF/CF技术。
对流加热是利用高温烃类气体对流加热油页岩,优点是岩层空隙不易闭合,油气回收率高;不足是效率低、成本高、规模小,难以大面积实施和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主要有雪弗龙的CRUSH技术,美国公司的CCR技术、Superheated Air和IVE技术。
中国专利CN201310141426.4,一种稠油油层蒸汽加热装置与方法;该装置由储油罐、油泵和燃烧器构成,燃烧器与压气机连通;通过燃焰加热管在油井中设置的方法,解决稠油油层燃焰加热的技术问题。
中国专利CN201520114231.5,一种井内油页岩燃烧加热系统;该系统能实现50-800℃的加热范围,它包括地面监测与控制系统、井内燃烧与尾气逆流换热系统、外加流体注入管和外部套管。本系统可以作为加热体对井下地层进行直接加热,也可渗透传热。
针对目前井内油页岩层原位开采流体加热技术存在热量利用率低,加热效率低等问题。本发明人提出了一种地下燃烧对流加热的方法,该方法热量利用率高、易于控制,进一步推动了油页岩原位裂解加热技术。但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存在高压下点火难,燃烧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油页岩原位裂解加热,地下环境复杂,高温高压气体燃烧点火难,燃烧不稳定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高温高压气体燃烧器。
高温高压气体燃烧器,它包括:电点火枪1、助燃气体管2、燃气管3、燃气混合室4、燃烧室5和喷火嘴6;
所述的燃气混合室4和燃烧室5之间设有隔41,隔41设有通孔42;
所述的喷火嘴6设在燃烧室5下方;热电偶(7)设在喷火嘴(6)上
所述的助燃气体管2设在燃气混合室4中心位置,电点火枪1设在助燃气体管2内,穿过助燃气体管2进入燃气混合室4下部;燃气管进口31设在燃气混合室4壁上;
所述的燃气混合室4还设有气体分布器43,气体分布器43为锥形;固定燃气混合室4的壁上,气体分布器43外侧;
所述的高温高压气体燃烧器包括两个热电偶7,另一个设在燃气混合室4的壁内;
所述的高温高压气体燃烧器还设有调解装置,所述的调解装置是根据热电偶7发出的信号调整助燃气体和可燃气体的压力,以平衡燃气混合室4的温度;当燃气混合室4的温度突然降低时启动电点火枪1点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金岷,未经赵金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9077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