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传送封装的媒体的方法、装置和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2465.2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9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R·赫雷罗 | 申请(专利权)人: | 甲骨文国际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L29/06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邹丹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传送 封装 媒体 方法 装置 介质 | ||
一种系统使用第一套接字在隧道客户端与隧道服务器之间建立主隧道,该主隧道包括对应的隧道标识符和互联网协议(“IP”)地址。该系统在电信会话期间使封装的媒体穿越主隧道,并且然后确定对于电信会话需要克隆隧道。该系统使用已经被标记为克隆隧道备选的第二套接字在隧道客户端与隧道服务器之间建立克隆隧道,其中该克隆隧道包括主隧道的对应的隧道标识符和IP地址。该系统然后在电信会话期间使封装的媒体穿越克隆隧道而非主隧道。
技术领域
一个实施例一般涉及通信网络,并且具体地涉及通信网络上的隧道内封装的媒体的传输。
背景技术
许多企业环境已经利用使用互联网协议(“IP”)的电话服务(通常被称为IP语音(“VoIP”)或IP电话)取代了其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电话服务。由于IP电话使用IP网络作为其骨干网,因此它可以提供诸如视频会议、呼叫记录和呼叫转移的高级功能。
最近,移动数据订户的增长基础、互联网接入的广泛可用性以及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二者中的高带宽可用性已经导致了经由互联网接入的高级服务(被称为越顶(“OTT”)服务)的普及。这已经使得有竞争力的服务提供商供应OTT服务,并且因此在他们实现这些新服务时面临对应的挑战。
发明内容
一个实施例是一种使用第一套接字在隧道客户端与隧道服务器之间建立主隧道的系统,该主隧道包括对应的隧道标识符和互联网协议(“IP”)地址。该系统在电信会话期间使封装的媒体穿越主隧道,并且然后确定对于电信会话需要克隆隧道。该系统使用已经被标记为克隆隧道备选的第二套接字在隧道客户端与隧道服务器之间建立克隆隧道,其中该克隆隧道包括主隧道的对应的隧道标识符和IP地址。该系统然后在电信会话期间使封装的媒体穿越克隆隧道而非主隧道。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或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交互的网络元件的网络的概况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计算机服务器/系统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用于封装媒体业务的隧道服务控制功能隧道配置中的示例协议层。
图4包括诸如本文参照图1所描述的与应用进行通信的隧道客户端以及与服务提供商网络进行通信的隧道服务器的网络元件。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当创建用于传输封装的媒体业务的克隆隧道时图2的快速接入隧道克隆模块和/或图1的隧道客户端和隧道服务器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个实施例针对封装的媒体或信令业务建立主电信隧道。在电信会话(例如,语音呼叫)期间,在检测到降低的质量或出于任何其他原因时,建立具有与主隧道相同IP地址的第二“克隆”隧道,该第二“克隆”隧道可以使用与主隧道不同的传输层并且可以连接到与主隧道不同的服务器。然后业务被移动到第二克隆隧道。
图1是包括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或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交互的网络元件的网络100的概况图。网络100包括通过互联网协议(“IP”)网络114与服务提供商网络/骨干网122执行实时通信(“RTC”)的用户设备(“UE”)102。在RTC中,用户立即或有不显著的延迟交换信息。针对RTC的示例应用包括语音和/或语音呼叫、应用流、软电话和远程桌面应用。UE 102可以是由终端用户使用的用于通信的任何装置,诸如智能电话、膝上型计算机、平板电脑、电视等。
在执行RTC中,UE 102与服务提供商网络122中的相应的服务器124、125(可以包括附加的服务器,未示出)传送信令和媒体业务。信令业务可以根据诸如会话初始协议(“SIP”)的应用层协议进行传送。SIP被配置为独立于底层传输层。因此,SIP可以运行在诸如传输控制协议(如例如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征求修正意见书(“RFC”)793和RFC675中所描述的“TCP”)、用户数据报协议(如例如IETF RFC 768中所描述的“UDP”)等不同的传输协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甲骨文国际公司,未经甲骨文国际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24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