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信中用于多上行链路载波数据传输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2904.X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63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义升;杨顺安;林志修;林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0 | 分类号: | H04W7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郭晓宇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信 用于 上行 载波 数据传输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揭露移动通信中与用户设备相关的多上行链路载波上数据传输的各种解决方案。用户设备可建立与网络装置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与第一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上的连接。用户设备可进一步建立与网络装置的第二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上的连接。用户设备可经由该第一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与该第二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至少一个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用户设备也可将该第一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分配为主载波,并且将该第二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分配为补充载波。用户设备可进一步将主载波从该第一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切换至该第二上行链路分量载波。
本发明要求如下优先权:编号为62/396,902,申请日为2016年9月20日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编号为62/541,192,申请日为2017年8月4日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上述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在此一并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技术。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技术中关于用户设备的多个上行链路载波上的数据传输。
背景技术
除非本文另有指出,否则本章节所描述之内容相对于本发明之权利要求书而言不构成先前技术,且其也不会被承认为先前技术。
在包含多个基站或网络节点的无线通信网络中,通信装置(例如,用户设备)需要首先建立与一个基站之间的连接以执行数据传输。在建立上述连接后,基站可进一步为数据传输配置传输链路(transmission link)。因此,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可为如何有效建立连接以及如何适当配置传输链路。对于上述连接建立操作,其可包含小区选择与初始化存取进程。对于传输链路配置操作,其可包含传输机制设计,包括功率控制、无线电载波选择/配置、时序调度以及其他配置参数。在本发明中,提出一种在新一代通信网络(例如,5G网络)中处理上述问题的新颖解决方案。
对于数据传输,链路预算是确定信号传输是否在通信终端之间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众所周知,通常地,基站具有比用户设备更多的传输功率,并且传输功率需求与数据率相匹配。而且,实际传输功率需求与传输距离以及用于执行传输的频带中信道衰落特性相关。如果基站与用户设备离得不远,则不存在链路预算的问题。然而,如果移动设备远离基站,则会出现下行链路(例如,从基站至用户设备)与上行链路(例如,从用户设备至基站)之间的链路预算赤字。由于来自用户设备侧的较低传输功率,链路预算问题在上行链路中比在下行链路中更严重。在新一代通信网络中,如果数据传输位于高频带(例如,mmWave频带)上,上述问题会变得更严重。
因此,如何解决上行链路传输中的链路预算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在开发新一代通信网络中设计适当的连接建立以及有效传输链路配置。
发明内容
接下来的总结仅是为了描述目的,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换言之,提供接下来的总结是为了介绍本发明的新颖进步技术的概念、要点、优势。在下面细节描述中将进一步描述所选实施例。因此,接下来的总结不是用于确定本发明的基本特征,也不用于确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出移动通信网络中多个上行链路载波上数据传输相关联的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方案。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能在一个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与多个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上建立与基站的连接。可配置用户设备经由多个上行链路分量载波执行上行链路数据传输。
在一个方面,一种方法可包含装置建立与网络装置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与第一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上的连接。该方法也可包含该装置建立与该网络装置的第二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上的连接。该方法可进一步包含该装置经由该第一上行链路分量载波与该第二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向该网络装置发送上行链路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29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