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行人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3105.4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19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舟桥良治;渡边努;黑田晋;佐藤元春;中西祐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36 | 分类号: | B60R21/36;B60R21/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地址: | 日本广岛***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人 保护装置 | ||
根据本发明一形态的行人保护装置具备:右气囊装置20R、左气囊装置20L、G传感器30a~30d(冲撞位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各气囊的工作的ECU40(控制装置)。各气囊22R、22L分别具有展开时在车辆1的中央部互相上下重叠的梢端部26。ECU40以当行人的冲撞位置在比车辆1的中央部靠近左侧时,右气囊22R的展开先于左气囊22L完成的形式,以当所述冲撞位置在比中央部靠近右侧时,左气囊22L的展开先于右气囊22R完成的形式,分别执行使各气囊装置20R、20L工作的错时展开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护与车辆发生冲撞的行人的行人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开发有装载了在车辆冲撞行人之际保护行人的行人保护装置的车辆。已知此种行人保护装置,例如从机盖后端部膨胀展开(以下简称为展开)左右一对气囊,以吸收行人受到的冲击(专利文献1)。又,专利文献2中提出,左右的气囊的梢端部相互之间,即车辆中央侧的端部相互以上下重叠的形式形成各气囊,以此展开左右的气囊而不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隙。根据这样的行人保护装置可防止行人进入左右的气囊之间,因而对提高行人的冲击吸收性能有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442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967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行人保护装置中,左右的气囊的梢端部具有非对称的形状,以已定的一方侧的气囊时常位于上侧的形式构成。然而,因气囊接住行人的位置、当时的方向会根据相对于车辆的行人的冲撞位置而不同,所以在已定的一方侧的气囊位于上侧的专利文献2的行人保护装置中,时常发生位于上侧的气囊的梢端翻起,无法充分吸收行人的冲击的情况。因此,在这一点上存在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关于行人保护装置,能进一步提高行人的冲击吸收性能的技术。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装载于具备挡风玻璃和位于其前方并覆盖发动机的机盖的车辆上的行人保护装置;具备:具备沿从所述机盖的后端部到所述挡风玻璃上主要在车辆右侧的区域展开的右气囊的右气囊装置;具备沿所述机盖的后端部到所述挡风玻璃上主要在车辆左侧的区域展开的左气囊的左气囊装置;检测行人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该车辆的冲撞位置的冲撞位置检测装置;以及控制各气囊的工作的控制装置;所述右气囊及左气囊分别具有展开时在车宽方向上的所述车辆的中央部互相上下重叠的梢端部;所述控制装置执行如下错时展开控制:当所述冲撞位置检测装置检测的行人的冲撞位置在所述车辆中、比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靠近左侧时,以右气囊的展开先于左气囊完成的形式使各气囊装置工作,而当所述冲撞位置在比所述中央部靠近右侧时,以左气囊的展开先于右气囊完成的形式使各气囊装置工作。
根据该结构,左右的气囊中,相对于行人的冲撞位置较近的一方的气囊重叠于较远一方的气囊的上侧。因此,接住行人时位于上侧的气囊难以翻起,可以更准确地以气囊接住行人。其结果是可提高行人的冲击吸收性能。
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冲撞位置检测装置检测的行人的冲撞位置在比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靠近右侧或左侧时,推测该车辆将要接住行人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在该推测位置为所述中央部的情况下执行所述错时展开控制。
即,接住行人时上侧的气囊翻起的现象尤其容易发生在与车辆发生冲撞的行人从比车宽方向中央部靠近外侧的位置向中央部相对移动并被气囊接住的情况下。从而可以根据上述结构执行合理的错时展开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31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