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上下导通材料和液晶显示元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03533.7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9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林秀幸;小林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9 | 分类号: | G02F1/1339;C08K5/13;C08K5/23;C08L10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元件 密封剂 热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上下导通材料 阻聚剂 保存稳定性 固化性树脂 偶氮化合物 小时半衰期 液晶污染 萘骨架 蒽骨架 液晶 制造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保存稳定性优异、且能够抑制液晶向密封剂插入或者由密封剂所导致的液晶污染的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该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而制造的上下导通材料和液晶显示元件。本发明是一种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其是含有固化性树脂、热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和阻聚剂的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其中,上述热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是10小时半衰期温度为65℃以下的偶氮化合物,上述阻聚剂为具有萘骨架或蒽骨架的化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存稳定性优异、且能够抑制液晶向密封剂插入或者由密封剂所导致的液晶污染的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此外,本发明涉及使用该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而制造的上下导通材料和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液晶显示单元等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从缩短生产节拍时间、液晶用量最佳化的观点出发,使用的是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公开那样的被称为滴下工艺的液晶滴下方式,所述滴下工艺使用了含有固化性树脂、光聚合引发剂和热固化剂的光热并用固化型的密封剂。
在滴下工艺中,首先,通过分配在两张带电极的基板中的一张上形成长方形的密封图案。接着,在密封剂未固化的状态下将液晶的微小滴滴下至基板的密封框内,在真空下重叠另一张基板,并对密封部照射紫外线等光来进行预固化。其后,加热来进行主固化,制作液晶显示元件。当今,该滴下工艺成为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主流。
然而,在移动电话、便携游戏机等各种附带液晶面板的移动设备日益普及的现代,设备的小型化是最有需要的课题。作为设备小型化的方法,可列举出液晶显示部的窄框缘化,例如进行了将密封部的位置配置在黑矩阵下的操作(以下也称作窄框缘设计)。
然而,就窄框缘设计而言,由于密封剂被配置在黑矩阵的正下方,因此,如果进行滴下工艺,则使密封剂进行光固化时所照射的光被遮挡,光难以到达密封剂的内部,对于现有的密封剂来说,固化变得不充分。像这样,如果密封剂的固化变得不充分,则存在未固化的密封剂成分溶出至液晶中而容易发生液晶污染的问题。
因而,虽然研究了仅利用热来使密封剂固化的情况,然而在未利用光聚合来进行预固化时存在下述问题:进行加热时液晶发生流动,并插入到固化过程中的密封剂部而使密封图案发生破损等,或者由于粘度因加热而降低的密封剂而导致液晶受到污染。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面板的窄框缘化,要进行分配的密封剂的宽度也变细,贴合后的密封截面积变小。因此,容易发生密封图案的破损等。
此外,近年来,从节能化、液晶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期望通过低温且短时间的加热而使密封剂进行热固化。作为用于通过低温且短时间的加热而使密封剂进行固化的方法,可考虑使用低温下的反应性优异的聚合引发剂、热固化剂,但是如果使用这种聚合引发剂、热固化剂,则存在密封剂的保存稳定性变差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337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2/09271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保存稳定性优异、且能够抑制液晶向密封剂插入或者由密封剂所导致的液晶污染的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该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而制造的上下导通材料和液晶显示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其是含有固化性树脂、热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和阻聚剂的液晶显示元件用密封剂,其中,上述热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是10小时半衰期温度为65℃以下的偶氮化合物,上述阻聚剂为具有萘骨架或蒽骨架的化合物。
以下详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35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