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复性及纯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4941.4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81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晨光;王宏伟;徐峰;汪军;齐艳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535 | 分类号: | C07K14/535;C07K1/113;C07K1/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 |
地址: | 22204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组 粒细胞 刺激 因子 复性 纯化 方法 | ||
一种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复性及纯化方法,通过在复性前以缓冲液置换方式去除还原剂,提高了复性工艺的可控性和复性率,优化了复性缓冲液的组成。上述方法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放大生产,对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得到的蛋白纯度高,稳定性好,可降低最终产品在临床中的副作用,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下游蛋白纯化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的复性及纯化方法,本发明复性率高,操作简单,适合于工业化放大生产。
背景技术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hG-CSF)属于造血生长因子家族。hG-CSF是由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合成的蛋白,由17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9KD,其序列是公知的,如序列1所示。hG-CSF的主要作用机理有:(1)特异地作用于骨髓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前驱细胞,促进其向成熟粒细胞分化、增殖;(2)作用于骨髓成熟中性粒细胞,促进其从骨髓向外周血释放;(3)激活成熟粒细胞的功能,增强其游走、吞噬及杀菌能力,延长其存活时间;(4)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向外周血释放。
hG-CSF在临床上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目前主要用于防治化疗及放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此外还用于自身骨髓移植、某些类型的白血病、艾滋病的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显示具有显著的疗效。
hG-CSF的天然来源有限,产量甚微,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同时聚乙二醇修饰的hG-CSF实现了长效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目的,其规模化生产同样需要大量的hG-CSF原液,因此hG-CSF原液的大规模生产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大肠杆菌是目前最为广泛用来表达外源蛋白的表达系统,然而rhG-CSF在大肠杆菌系统中基本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物没有生物活性,欲利用其生物活性,必须先经变性剂充分溶解,然后经复性过程恢复其天然构象,才能得到高活性的蛋白样品,尔后通过纯化步骤得到高纯度,有功能的产品。利用rhG-CSF不依赖于糖基化修饰即可发挥天然分子相应的生物学活性的特点,选择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该蛋白是最为简便可行而且产率较高的方法。
工艺研发过程中,影响得率的主要步骤在于复性,复性效果好,得率必然高。复性完全是自发和随机的,因此复性速度慢,回收率低。目前国内外所用的蛋白质复性方法均是依据排除使蛋白变性的环境,具体方法有透析法、超滤复性、柱上复性、稀释法等。
透析法需要时间长,且需要多次更换透析溶液,同时透析袋内部溶液在透析过程中是不均一的,靠近透析膜的溶液变性剂浓度下降快而内部下降慢,只有部分蛋白处于适于复性的环境,其他蛋白很容易聚集、絮凝、沉淀,使复性回收率下降,更主要的是受透析袋规格的限制,透析法难以放大至生产规模。
Amgen公司的美国专利5,849,883在1998年公开了一种G-CSF纯化方法,其中rhG-CSF的复性采用了在搅拌条件下加入硫酸铜,通过金属离子氧化的的方式进行蛋白复性。该方法缺点是有痕量金属离子残留的风险,进而影响药品相关检测及药品安全性,目前在工业化生产中已很少采用。
中国专利CN1167150A报道了使用中空纤维超滤的方式进行rhG-CSF的复性,虽然可以用于大规模生产,但存在以下缺点:①受浓差极化现象影响,复性蛋白溶液在中空纤维柱内浓度并不均一,容易出现蛋白絮集、沉淀甚至堵塞中空纤维柱的情况;②大规模生产中往往需要长度超过90cm的中空纤维柱提供足够的膜面积,研发阶段的中空纤维柱长度都是在30-60cm范围内,因此中空纤维超滤的操作无法线性放大,对于复杂的复性过程难以进行细致的工艺研究来保障工艺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49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作为MCL-1调节剂的拟肽大环化合物
- 下一篇:新型胰岛素衍生物及其医学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