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秧苗取出引导部件以及具备该秧苗取出引导部件的秧苗移栽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7096.6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7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竹山智洋;土井邦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2 | 代理人: | 李伟;陈东升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秧苗 取出 引导 部件 以及 具备 移栽 | ||
栽植爪(22)进入育苗垫(M)的下端部而对秧苗(S)进行耙取,使该秧苗(S)从形成于下部导轨(28)的秧苗通过口通过并将该秧苗(S)向下方引导而栽植于地面。秧苗取出引导部件(50)具备秧苗前方引导部(50b)以及秧苗侧方引导部(50cl、50cr)。秧苗前方引导部(50b)配置为:其前端在穿过秧苗通过口之后在作为供栽植爪通过的空间的栽植爪通过空间的前方朝下方突出,秧苗前方引导部(50b)形成为:沿着栽植爪(22)的前端的轨迹。秧苗侧方引导部(50cl、50cr)配置为:在栽植爪通过空间的侧方朝下方突出,秧苗侧方引导部(50cl、50cr)形成为:在其基端部与秧苗前方引导部(50b)连接,当从侧方观察时,秧苗侧方引导部(50cl、50cr)与秧苗前方引导部(50b)之间的间隔随着趋向下端部而逐渐扩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将从育苗垫(seedling mat)的下端部耙取的秧苗向下方引导的秧苗取出引导部件、以及具备该秧苗取出引导部件的秧苗移栽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秧苗移栽机,该秧苗移栽机具备将从育苗垫的下端部耙取的秧苗向下方引导的秧苗取出引导部件。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作为这种秧苗取出引导部件的秧苗引导构造的秧苗移栽机(插秧机)。该专利文献1的秧苗引导构造设置于如下插秧机,该插秧机具备:秧苗载台,其供育苗垫载置;秧苗载台轨道(导轨),其对育苗垫中的下端部的秧苗以列状进行支承;以及栽植爪,其从育苗垫取出作为耙取对象的秧苗并将该秧苗栽植于地面。在专利文献1的插秧机中,栽植爪进入育苗垫中的下端部而对作为耙取对象的秧苗进行耙取,并使该秧苗从形成于秧苗载台轨道的秧苗取出口(秧苗通过口)通过而对其向下方进行引导。上述秧苗引导构造设置于该秧苗取出口的周围。
更详细而言,上述专利文献1的所述秧苗引导构造形成为如下结构:具备左右1对侧方引导体以及前方秧苗引导体。左右1对侧方引导体从秧苗取出口朝向下方延伸。前方秧苗引导体配置于左右1对侧方引导体的前端缘部之间、且大致沿着两个前端缘部而向下方延伸。根据这种结构,对于专利文献1的秧苗引导构造而言,一边利用左右1对侧方引导体对由栽植爪耙取的秧苗进行夹持、一边将该秧苗向下方引导,因此,限制了秧苗的姿势在左右方向上的紊乱。另外,沿着前方秧苗引导体向下方对秧苗的前表面进行引导,因此,还限制了秧苗的姿势向前方的紊乱。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755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而言,当从侧方观察时,左右1对侧方引导体、和前方秧苗引导体在相互间几乎不存在间隙的状态下朝向下方较长地延伸(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2)。因此,秧苗在被左右1对侧方引导体和前方秧苗引导体夹持的状态下向下方引导,与此相伴,有时该秧苗的带土的部分(块状部)在秧苗引导构造的内部被摩擦揉捏而对秧苗的栽植精度造成不良影响。并且,还有时因秧苗的块状部与秧苗引导构造摩擦而导致该块状部崩碎。另外,还有时因土堆积于秧苗引导构造的内部、且堆积的土阻碍秧苗的输送进而引起栽植不良。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形而完成的,其潜在目的在于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对秧苗进行保持并将该秧苗向下方引导,并且能够在适合于秧苗的生长培育的状态下将其栽植于地面。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如上,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70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