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7427.6 | 申请日: | 2017-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018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八木阳心;森川拓是;内藤匡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G11/26;H01G11/70;H01G11/74;H01M4/70;H01M4/78;H01M10/058;H01M50/528;H01M50/531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肖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存在如下缺点:作为极耳部的根部的合剂层未涂布区域的下垂量大、作为极耳部整体的下垂量的抑制效果小。负极极耳(17)沿着负极金属箔(12a)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61),与负极合剂层未涂布区域(12c)一体地按预定间距排列于负极电极(12)的负极金属箔(12a)上。合剂层未涂布区域(12c)具备形成有凹部的凹折部(50)(变形增强部)。通过将负极合剂层未涂布区域(12)c设为具备凹折部(50)的形状,从而其刚性与不具有凹折部(50)的平面形状变大,且因重力等造成的负极合剂层未涂布区域(12c)下垂的角度变小,因此能够减小与负极合剂层未涂布区域(12c)连接的负极极耳(17)的下垂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以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为代表的二次电池中,将形成有正极合剂层的正极电极和形成有负极合剂层的负极电极隔着隔膜卷绕于轴芯的周围来构成电极组。正极合剂层形成于正极片材的两面,将正极片材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部设为未形成正极合剂层的正极合剂层未涂布区域。对于正极合剂层未涂布区域,为了将正极电极焊接于正极集电构件,通常,被称为极耳的多个正极引线(正极极耳)在正极电极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以预定间隔一体地形成于正极片材。对于负极电极侧也同样地,在负极片材的两面以如下方式形成负极合剂层,即:在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部形成有未形成负极合剂层的负极合剂层未涂布区域。并且,焊接于负极集电构件的多个负极引线(负极极耳)在负极电极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边缘部以预定间隔与负极片材一体地形成。
正极电极及负极电极分别形成为具有满足发电量的预定长度的长条状,卷绕于轴芯。正极电极或负极电极可由下述步骤制作。一边输送在正极金属箔两面形成有正极合剂层的正极电极金属箔或一边输送在负极电极金属箔两面形成有负极合剂层的负极电极合剂箔,一边通过辊切机等来形成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以预定长度切断而制作正极电极及负极电极。并且,将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隔着隔膜卷绕于轴芯的周边,形成在一侧边缘侧排列有正极极耳,在另一侧边缘侧排列有负极极耳的电极组。
对于如上所述那样在合剂层未涂布区域形成有极耳的电极,因集电箔的内部应力、重力、加工时的离心力而导致极耳部的下垂、扭曲变大。由此在加工、卷绕时的电极输送时,极耳部干扰设备,极耳部会发生切断或折断,从而对后续工序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如电解铜箔那样表背面的结晶状态不同的箔的情况下,因内部应力而导致极耳部的下垂变大。如果将用这样的箔制作的电极进行卷绕,则会发生卷绕后的极耳部的缩窄、张开,在集电时发生极耳部的卷入等不良状况。
作为防止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如下方法,即:在极耳部设置具有对抗面内变形的刚性的变形增强部(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20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虽然极耳部的刚性提高,对下垂量改善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作为极耳部的根部的合剂层未涂布区域的下垂量大,对于作为极耳部整体的下垂量的抑制效果,存在改善的余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为具备下述电极的二次电池,所述电极具有合剂层涂布区域、合剂层未涂布区域以及与所述合剂层未涂布区域连接的多个极耳部,其中,所述合剂层未涂布区域具有形成有凹部的多个变形增强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极耳部的下垂。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为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74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